【 她跳进水塘阻止青年在扬子鳄保护区电鱼 】今年以来,扬子鳄一次次登上各大平台,其呆萌、可爱、怯生的表现也不断刷新人们对鳄类认知。家住在安徽宣城周王镇红洋村张村组的84岁老人佘世珍,是最早参与扬子鳄义务巡护的村民之一。1982年,家门口的红星水库以及周边56平方公里都被划入保护区红星片区范围。她和丈夫两人就主动承担起了巡护任务,无论刮风下雨,夫妻俩都会到水库及周边去走走看看。
在一次例行巡护时,看到有几个小青年在保护区一水塘里“电鱼”,深怕扬子鳄受到伤害的她赶忙上去制止,但不料对方却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佘世珍脱掉鞋子直接跳到水塘里,看到她“不要命”的做法,几个小青年才悻悻离去。
直到2018年,年迈的她才将巡护任务传到大儿子张宏华手中。
像佘世珍夫妻这样的“守鳄人”在安徽宣城还有很多。“90后”张晟是保护区长乐片区的一名巡护员。在社交平台上,张晟称自己是第三代“守鳄人”,“爷爷义务守护了扬子鳄40年,2019年,爷爷去世前,把守护扬子鳄的重任传到了我手中,我喜欢这份工作,也不想辜负爷爷的重托。”
闲暇之余,张晟还会拍摄一些与扬子鳄有关的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以此来让更多人了解扬子鳄,保护扬子鳄。
在坊间,习惯了人鳄长期和谐共存的村民们,同样在为了扬子鳄种群的恢复而努力,一任接着一任为守护“活化石”而奔走。而他们的背后则是长达40年的扬子鳄规模化人工繁育——特别是从2003年安徽省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开启试验性野外放归,到如今2023年野生扬子鳄频频走红全网,这项工作已坚持了整20年。
作为中国特有的鳄鱼,扬子鳄从恐龙时代生存至今,是生物“活化石”,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上世纪中期开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仅存的种群基本集中在安徽南部和邻近浙江很有限的区域。为了拯救扬子鳄种群,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安徽省于1979年在宣城市成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并先后从野外捕捉212条成鳄进行人工圈养繁殖。截至目前,保护区人工养殖的扬子鳄数量已有一万余条。
2003年安徽省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扬子鳄,开启了试验性野外放归,至2018年共14次累计试验性放归108条;2019年,在总结试验性放归的基础上,安徽省正式启动5年放归1500条的规模化放归计划。
蒋宣清介绍,扬子鳄放归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我们会对适龄鳄进行DNA遗传背景分析,筛选体格健壮、亲缘关系较远个体,放到野化训练基地,通过训练达到放归要求的,我们才会将其放归。”
2023年5月22日,安徽省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安徽省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稳定在1000条(不含2023年放归鳄)以上。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显示了野外种群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孝兵接受采访时表示,扬子鳄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只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本手段,通过野外放归让扬子鳄在野外复壮种群,在自然生态里发挥作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吴孝兵认为,持续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工作,除了加强对扬子鳄野外种群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做好科普宣传外,还要加强栖息地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栖息地的质量,同时还要研究和制定相关的生态补偿措施,进一步促进保护区人鳄和谐的新局面。
蒋宣清同样表示,做好栖息地修复将成为保护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扬子鳄这个物种摆脱极危困境,能够自然繁衍存续下去。” ( 钱江晚报 ) 钱江晚报的微博视频
发布时间: 2023-10-29 1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