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物文物有话说青铜越王剑,铸于战国早期,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陕西,为容庚先生所捐赠,现为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剑呈水银古色,剑格上有鸟篆错金铭文,左右各有“王戉”二字,两面共8字。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青铜剑,但至今还十分锋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切割物品,实属难得。这把剑“剑格有倒凹形字,圆茎,茎上有两箍”,剑格上还有鸟书错金铭文,两面共八个字,其中正面左右各铭“王戉”二字。“戉”就是“越”,背面剑格上的四字暂未可知。正是由于剑身未刻有明确的关于主人身份的信息,这把剑的剑主人究竟归属于谁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目前文博界的专家基本上认可这把越王剑属于战国早期,属于这一时期的越王主要有越王勾践(公元前497-459)、越王鹿郢(前465-前459)、越王不寿(前459-前449)和越王翁(前449-前412)。
1931年秋,容庚在北京古玩店购得此剑后,误把铭文“王戉”理解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卿王戉”,所以并不是非常重视此剑,后来此剑被古文字学专家于省吾交换过去。直到有一天,容庚在日本人所著的《周汉遗宝》一书中见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剑中的“王戉”二字应倒读为“戉王”,是为“越王剑”,顿觉非常可惜。
不过,事情在1937年却出现转机。当时,容庚得到了西周的“师旂鼎”,而于省吾对此鼎也非常感兴趣,希望容庚能转让,容庚便提出要其拿“越王剑”交换。于省吾考虑再三,最终把“越王剑”归还容庚。1956年,容庚将“越王剑”永久性地捐献给了广博馆。
文史知千年趣事奇闻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