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 :2023-11-21 16:30:14
爱未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嗨子戏,形成于清代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流行于安徽省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等地以及河南省淮滨、固始、商城、息县一带。早期嗨子戏为“围鼓坐唱”的说唱形式,以“花腔小调”,表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后来吸收花灯戏与民间歌谣等曲调而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嗨子戏表演运用淮河流域的方言,演出形式灵活,音乐结构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使用帮腔合声,形成唱、帮、打三位一体的特点。嗨子戏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主调有老生调、喜娃子、苦娃子三种,花调有下陕西、放鹦哥、打货、祭塔调等六七十种。传统嗨子戏演出使用锣鼓伴奏,新中国成立以后增加了丝竹乐器。嗨子戏剧目形式有本戏、折子戏、三小戏三种。

非遗传承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