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零下的寒夜去看国话的《哥本哈根》,正如演员所说,天气极冷,但场子很满很热。整体来说,是一部是思辨性极强、对观众有挑战性的的话剧,可以和《奥本海默》作为互文,又比《奥本海默》复杂太多。Michael Frayn的剧本写得极好,基于不确定原理形成的文本,不确定的叙述者,不确定的记忆,不确定的立场,不确定的原因和确定的结果。国话版本演员演绎都很不错,但整出剧的呈现太过工整,太过规矩,太过“稳实”,这点似乎又和“不确定原理”的内核有所偏离。同时也能看出来《蒋公的面子》有参考这个本子。
前几年去过广岛的原爆死难者纪念馆,看了很多惨烈影像、图片和幸存者口述,记得很深的是幸存者不断喃喃的“黑雨,黑雨…”,在原爆过后,广岛的天空下了一个多月的黑雨。无数的平民死难和连连不绝的黑雨,这就是业已确定的结果。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无数的因由,太过纠缠复杂已不可追。为什么海森堡在1941年要去哥本哈根?为什么算错?为什么最后没有进行一个关键的验算?这些时过境迁的追问已无法获得最真实的解答,但关于“哥本哈根”的诘问会一直、一直追问下去。因为追问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一直追问,才能让人类在下一次决定是否按下按钮的时刻有所迟疑。
哥本哈根 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
闪闪发光小橙橙
好想看[開學季][開學季]
安卿Anne
好看的!![[彩虹屁]](https://face.t.sinajs.cn/t4/appstyle/expression/ext/normal/4b/2022_praise_org.png)
![[彩虹屁]](https://face.t.sinajs.cn/t4/appstyle/expression/ext/normal/4b/2022_praise_or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