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传心古佛应世,绵历无穷...

发布时间 :2023-11-28 08:04:43
七佛传心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故近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案《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姓刹利。…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景德传灯录》卷一

就思想的考察而言,七佛传心的故事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未必重要。七佛之偈语,表达的无外都是身心如幻如化、外境虚幻不实的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简单道理。所谓“般若”,即佛教所言智慧。所谓“性空”,其实也就是对于宇宙万象存在的一种否定精神不仅身体是假象,心灵也是假象;不仅恶是假象,善也是假象;不仅生是假象,灭也是假象。世俗所言的“佛”也好,“佛法”也好,在究极的佛教真理层面,无外全是虚幻的假名。

《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其中的道理,也就是释迦传法偈中所谓的“法本法无法”;反过来,“无法”也就是“法”,故谓“无法法亦法”。“无法”之境界,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中”。

在禅宗看来,言诠文字,乃至三藏十二部经典,都不是真谛本身,只是促使众生开悟的方便手段。

禅的境界,认为佛与众生本无差别,众生本来已具足佛性。禅不在西天净土,也不在三藏经典中,只需唤醒内心深处的本真,便是开悟。所谓的“本心”“真心”“真如心”“本来面目”“无位真人”等,都是通过对世间万有的彻底否定,破除一切世俗思维方式之羁绊,体认“实相非相”之后所激扬出心灵本真的呈现,这也即是“禅”。(姚彬彬)

禅宗语录 P2

热门评论

人生无人
人生无人

休谟物质实体不可知,心灵实体不可知,上帝实体不可知;与禅宗般若性空身体是假象,心灵也是假象。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