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份非常好的医药行业报告。有些数字让我印象深刻:
1. 2015年底新医改刚开始时,港、A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中位数市值是六七百亿。2023年此刻是接近两千亿----要知道这已经是在经历两年的巨大跌幅之后。
2. 港股18A企业合计营业收入:2019年是43亿,2022年是254亿,2023年大概率超过400亿。
3. 创新药出海,2017年对外授权(欧美药企买走中国公司的产品)几近为零,没有一家能拿到5千万美元的首付款(不可退的定金)。2023年,5千万美元以上首付款的对外授权已经不胜枚举,甚至有数亿美金首付款例子。
4. 能在欧美市场赚钱的药虽然还不多,但已经有非常能打的了。泽布替尼和西达基这两个最具备代表性的,2020年二者营收是1800万美金,2023年前九个月已经是9.7亿美金了。
在经历了疫情、竞争“内卷”、医保控费、中美关系、美元潮汐等诸多“打击”之后,这几年国内医药企业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现实经营都经历了惨烈的震荡,此时此刻甚至到了谈医药色变的地步。即便如此,稍微看点大数——哪怕是跌幅最狠、此刻仍在山脚的市值数据——国内企业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和增量。
我特别赞同
微彰琦谈 用乒乓球比喻国产新能源车的例子:竞争激烈,参与者朝不保夕,但不是因为发展的不好,恰恰是因为发展的太好了,高手太多。中国所有新能源车企的市值加起来都没有特斯拉一家高,但你能说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没有美国好吗?显然不能。中国医药行业当然远没有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度,但个体竞争的如履薄冰与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很多人还是混淆了,至少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中国很多行业其实都是这样,丰富的供给侧选择,激烈甚至惨烈的供给侧竞争,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阶段。不要再悲观地言必称什么内卷、什么没有增量…… 中国的工程师红利,让供给侧的量与质提高的更加迅速,这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中国产业和经济的主要现实。
海豚佩佩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中国各行各业不赚钱的问题 ,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文化上就不认同利润太高的行业,否则就会有各种暴利、垄断、剥削的帽子飞过来~有营收没利润也可以的,但是不适合上市融资
青扑落
长期短缺经济造成的思维方式。底层逻辑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对大一统的追求(贫富差异会威胁凝聚力)
青扑落
回复 海豚佩佩:能有钱补贴那还是短缺经济吗![[笑cry]](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default/d_xiaoku-f2bd11b506.png)
青扑落
看怎么定义内卷。通常说的内卷,侧重于强调无效、无聊、无意义的竞争。如果竞争很激烈,甚至是只有抢存量的竞争,但只要带来了行业水平的提升,我不认为这是内卷。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创新药进步一日千里,当然不是内卷// 远山猫_R: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就是内卷么,要不内卷只能是寡头垄断。
远山猫_R
无效竞争的模型有点悖论,竞争离不开物质基础,即使是最被视为“内卷”的价格竞争无非是比拼金融能力和供应链能力,如果是供应链能力或融资效率提升,对于产业来说也是一种降本增效,至于说重复浪费资源这些问题,只要有竞争就不可避免存在资源重复投入,竞争只有激烈后的平衡和垄断两个结果
青扑落
私募“青侨阳光”的报告会。合规原因我就不分享了。能搜到的自己去找吧
微彰琦谈
把视线放宽,不只是新能源和创新药,只要符合:工程师红利驱动、具备规模经济、产业链较长,而不是依赖于传统的品牌、渠道,中国在很多产业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突破,在供给侧视角下这是一种必然
是新能源有幸遇上了中国而非相反——兼论供给侧视角看经济发展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老百姓受益良多
远山猫_R
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就是内卷么,要不内卷只能是寡头垄断,那时候就是富人和垄断企业员工的好日子,和月薪3000就喊内卷的也没啥关系。
practioner
求 大佬,求这份报告名字
郑宇东
要看到有进步的地方
岗仁波齐的回眸
转发
韶光里的雨辰-
感觉还是震荡的,现在药明一类的企业裁人太多,工资也不高,新毕业的生物化学的研究生进去过不了万,有很多甚至找不到工作
Jiangriver__Neroli
哪篇,能不能指个路
希望在转角CZY
愛心傑羅Julian_Law
看好中国的医药健康产业!
Jin__Xi
博主方便分享一下这个报告的机构名?谢谢了
画乌丝
啊,不知不觉,医药领域也这么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