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上村地坑窑院
航拍 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境内。这里的坑窑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视下望,可见每个院落大多有8孔窑洞。据介绍,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
“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又被称为“天井院”。早在伯纳德·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就以“穴居生活”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地坑窑这种风土建筑类型。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建筑材料,只需要简单工具与人力,即可对土地做“减法”的营造方式。由于平坦的黄土台塬地貌缺乏可利用的山坡、沟壁等垂直黄土节理,因此人们选择在原面上就地挖一个深坑,通过向四壁挖窑洞,形成四壁围合的地下或半地下合院。
传统生土窑洞完全由掏挖成型的土拱作为自体支撑结构,一个常见的四合头地坑院建造完成大约需要七到八年的时间。这是因为黄土虽然细密多孔有利于在干旱气候下排水,但土壤干燥形成稳定结构需要时间,所以打窑要有顺序,循序渐进,逐年进行。天井院是最后才形成,刚一开始只下挖一条倾斜坡路对接一口窑洞,在一口窑的围护土壤彻底干燥之后,再打下一口窑。
在挖窑过程中挖出的土壤,人们将其晒干与牲畜的粪便搅和在一起,便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形成“挖窑 - 取土 - 施肥”的自然生态循环过程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技术。下沉的方坑与方坑之间留出平坦地面,是窑顶形成的连续开敞空间,为乡民日常的打场晒粮、公共活动提供场地。窑院内多种植杏树、桃树、核桃树等,树冠从坑底生长高过地面,用以提示坑洞位置,整个聚落形成“有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土特征。
庙上村的地坑院曾作为旅游景点开发,但近年来已经关闭。村子里面的老地坑院也只有一户依旧住人(图9),其他村民都已经在附近的地面上另建新房(图18),舍弃了这种风土气息浓厚的建筑方式。
鸿慈永祜
古建筑daily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庙上村地坑院|国保·第七批】
寻觅盐渎
下雪天更美![[doge]](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others/d_doge-be7f768d78.png)
微博同城
此微博“添加位置”能帮更多
三门峡同城小伙伴发现本地新鲜事和宝藏打卡地。 发布支持添加异地位置(发布后编辑也可以),如何操作请查看>>
网页链接
超话社区
你好,你感兴趣的“航拍”已开通了超话社区~ 超话社区是微博旗下兴趣互动社区,快来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互动吧! 戳我进入>>
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