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想【“佛喜茶拿铁”!喜茶跨界营销又翻车了?】
12月5日,“喜茶涉嫌违反宗教事务条例被约谈,下架佛喜茶拿铁”冲上热搜。目前“喜茶GO”小程序上已经没有了“佛喜”茶拿铁这款产品。自2017年以来,喜茶展开的跨界联名达100余次,从热播剧到小众动漫,再到电竞IP以及艺术家等诸多方向、类型,各种领域的合作层出不穷。跨界营销火爆的同时,喜茶也曾因营销翻车。西湖之声7890后主播有不同看法。
80后主播东磊认为:
联名款,是今年很多品牌营销,最出圈的手段之一。也是喜茶这个品牌惯用的手法,喜茶号称是最会玩跨界的茶饮品牌之一。什么美宝莲、欧莱雅、五芳斋;热门影视IP《甄嬛传》、《梦华录》等等,都联名过,出问题也不止一次。2019年,喜茶与杜蕾斯合作广告。文案被网友批评“下流”、“恶心”、“无节操”。当时喜茶马上发微博致歉称,并无恶意,对于之后的线上内容,一定会以更加严谨。现在看喜茶严谨了吗?并没有!现在的企业品牌广告营销思路越来越倾向于黑红也是红。往往是监管部门介入之后,相关的广告文案已经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一定的影响,达成了宣传效果。与其说喜茶的营销策划人员无知,不如说他们是在试探,而且屡试不爽。 他们敢这样一次次试探的原因,与这次 “佛喜”茶拿铁被下架的原因简直一模一样:深圳市民宗部门和市场监管等部门会商研究认为,喜茶打的是个“擦边球”,只能约谈!对于商家营销行为,如果做不到事前监管,那请执法部门完善处罚手段。比如:第一,可以借鉴微博、论坛对不良发言用户的禁言举措,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该商家的营销宣传叫停。第二,以案普法。但凡有商家做出擦边行为,监管部门权威发声,告诉大家这种营销手段不高级,杀鸡儆猴。第三,屡教不改,罚钱!最后想问问追风的消费者,被“风”裹挟,其实就是被商家裹挟。理性消费、有主流价值判断力,这比任何联名款,都要高级。
80后主播小昊有不同意见:
我不同意东磊的观点,强强联合,相互借力从来都不是贬义词。
卖家赚了吆喝,买家晒了朋友圈,是真奶,也是真茶,博君一乐的过程中,不合时宜的联名确实有,犯错就改,该查就查,该罚就罚,市场监管部门执法讲求的是有法可依,一味的要求执法部门从严从重,更多时候是旁观者上纲上线的偏执心态。
我只是偶尔喝一杯奶茶,也能感受到奶茶这个行业的竞争残酷,大家还找得到几朵云辨别真伪奶盖贡茶吗?一点点门口好像已经很久不排队了,乐乐茶的豪华店面也压缩到了小角落。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商家各自施展拳脚,推爆款、出联名、搞致敬,只要合法合规,就无可厚非。以至于效果如何,是否增加了品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套用一句俗语,鞋磨不磨脚,只有脚知道。
各位怎么看?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