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物文物有话说五代孔雀蓝釉陶瓶,五代十国时期,国家一级文物,高74.5厘米,腹径42厘米,底径17厘米,口径15厘米,腹围131.9厘米,1965年出土于福建省福州北郊莲花峰五代闽国国王王延钧妻子刘华墓,现为福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敛口,溜肩,长腹渐收,平底沿外突,器形特别,状如橄榄。颈肩间附有四个小环耳。橙红陶胎,质较松。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质厚而晶莹,胎质粗疏,呈橙红色。肩颈部置 4耳,上腹壁贴饰 3组半圆弧,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线条流畅并缓收为小底。这类器皿常用来盛油,用于墓内点灯,俗称“长明灯”。
该瓶共3件,一件在福建博物院,一件在国家博物馆,另一件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专家认为这三件孔雀蓝釉陶瓶应是古代波斯产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于公元930年前输入到中国。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波斯孔雀蓝釉类器物中最大的完整器之一,具备特殊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对中外陶瓷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与西亚地区人民通过海路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文史知千年趣事奇闻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