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成都》中“人”...

发布时间 :2023-12-06 15:54:56
《问道·成都》中“人”的缺失
问道成都时间设置在未来,以角色“萝莉椒” 通过问道过程,带领观众沉浸成都的历史文化地标、都市场景和自然风光。

与传统宣传片不同,《问道•成都》加入了更多富有动漫感、游戏感的元素,令画面呈现出古典与科技碰撞的〝赛博朋克”

摘于新京报:
该片导演、编剧龙江波向新京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一部城市宣传片一定要和当地的底色与气质完全相符,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展现所有的城市样貌。”
站在宣传片观赏美学角度说,我个人认为
第一,画面很强,颜色大胆绚丽,是宣传片中少见的风格展示。
第二,成都官方能够接受这种风格,也恰好印证了成都最大的魅力:包容。
第三,问道的主题切合实际,成都鹤鸣山自古被誉为道家发源地,让人更有代入感
不过对于夸赞,网络上声音更多是表示疑惑和不解,有少部分人更认为这不是赛博朋克而是“阴间风格”

对于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人们对赛博朋克话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对于极少见又极端的的风格很难一时接受。
但是针对于宣传片内容,主角那个浮光掠影的问道过程,堪堪触及成都几个地标和名片而已,这也能叫问道的话,道这个词就太浅了。走马观花,一部赛博朋克风的片子里,即便色调大变还是看出了堆叠风光的无趣。
而赛博朋克风的滥用,用“大熊猫”“麻婆豆腐”等文化符号的堆砌,全篇没有出现“人”,人情味缺失,丢失了成都本身的特色。也没有切合赛博朋克内涵。
“赛博朋克”是对高度机械文明的反思,
讨论人类自身“何以为人"及对生命本质的終极探讨。
所以,对于主题的把握,一个宣传片,绚烂的色彩精彩的特效,却没有将人文表现出来,成都人民的生活背隐藏在一个个“符号”之中。
针对此现象,在传播学中称为“缺失共情传播”共情作为心理学术语,通常解释为 “个体基于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或状況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等同或类似于他人正在体验的感受或可能体验的感受”

刘海明和宋婷在论文 《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中将
“共情传播”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境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将心理学中个体与个体间的共情拓展至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缺失“人”的主体,必定难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无法将宣传片里的未来世界带入自己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
对此,我从中总结:

在这个饱暖思“情绪"的年代,我们的创作环境愈发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
单一的炫酷、新颖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我们期待的是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价值,一种能够参与其中的情绪体验,在传播过程中更应该照顾个人价值和精神归属。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