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一下:
《长恨歌》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句,《霓裳羽衣舞歌》有“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之句。其中,陈寅恪认为“缓歌慢舞”与“繁音急节”不符合,他把“缓歌慢舞凝丝竹”当做了终曲,也就是“曲破”部分。但从下一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破”字解读,我又有新的看法。
“破”不仅有破散或者破坏之意,也是乐舞术语即“曲破”,也就是唐朝大曲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也说明霓裳羽衣曲已经进入最后一个部分,即“曲破”,而“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好也是“曲破”部分。
白居易另有一诗《卧听法曲霓裳》“宛转柔声入破时”,这里说的就是从“中序”转到“曲破”的阶段,正好符合“缓歌慢舞”,而《霓裳羽衣舞歌》也有相似描写:“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螾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所以“缓歌慢舞凝丝竹”应该是说“中序”到“曲破”这个过渡部分。不过乐天作《长恨歌》是在元和元年冬十二月,他授翰林学士是在元和二年十二月,相距一年,就算是他在宫里看见霓裳羽衣舞也是在元和二年十二月以后了,怎么在这之前就详细地知道霓裳羽衣曲的节奏呢……除非有见过的朋友跟他描述过,至于是哪位朋友,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