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盛世美颜

发布时间 :2023-12-10 19:00:43
博物馆里的盛世美颜 故事:郭守敬与简仪 约会博物馆

简仪(模型)
长4.7米,宽3.25米,高3.1米
原物存江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元朝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为人类在天文领域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太阳系小行星2012和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这位把名字永远留在浩瀚星空的科学家就是郭守敬。

郭守敬多才多艺,在数学、水利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但最重要的成果还是在天文学。为了进行天文观测,他一共创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四件可携至野外观测用的仪器。这些仪器设计科学、结构巧妙、制造精密、使用方便,在科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简仪。

在元代以前,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主要仪器是浑仪,随着对天文认识的不断加深,浑仪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时有很多天区被遮蔽,影响观测效果。郭守敬于是对浑仪加以简化而创制了简仪。简仪是1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测量仪器,它的发明不但扩大了观测范围和提高了观测效率,也使读数精度大大提高。简仪由五个部分组成,赤道经纬仪负责测量被观测的天体与它西侧相邻宿内距星的赤经差以及与北极的夹角,地平经纬仪负责读出天体的地平方位角与天体高度,候极仪加上赤道经纬仪可以调整仪器的极轴方向以及测量北极星上中天时刻,正方案负责测定方向,底座负责支撑整个仪器以及测定整座简仪是否保持水平。

郭守敬在简仪上设计的赤道经纬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欧洲直到公元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类似的装置。简仪上为了降低摩擦的机械装置可以说是近代滚柱轴承的发端,西方类似的发明是意大利大科学家达·芬奇在200多年后才做出的。

利用简仪和其他仪器,郭守敬取得了一系列天文成果:定出了准确的冬至时刻,再推算出与现代通用历法相同的一回归年时间长度;通过全天星表测定,测得恒星约2500颗;重新测定了黄道与赤道的交角,领先欧洲三个世纪……在这些实际观测的基础上,郭守敬和他的同事们于公元1280年修成了一部新的历法,忽必烈将其命名为《授时历》。

包括简仪在内,郭守敬亲自设计制作的仪器直到清朝初年仍然发挥着作用。然而在康熙、乾隆年间,这些伟大的仪器都被当作废铜熔化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世的仿制品。

拓展:
元 简仪模型
长4.7米,宽3.25米,高3.1米
原物存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

元代简仪是大科学家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是顺德路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他曾主持修治南北大运河航线及其他许多水利工程,并主持通惠河漕运事务。在天文学方面,元朝初年,他主持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点,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与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只差26秒。他又长于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13种天文仪器。由于他对天文学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后人将月球上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叫浑仪,郭守敬改革浑仪结构,简化层次,使之更便于观测天体运行,故称简仪。简仪主要由3部分组成。上部为赤道经纬仪(含四游仪、赤道环、百刻环等),用以观望测天体的赤道坐标位置;下部北面是地平经纬仪(含地平环与立运环),用以测量地平纬度;下部南面是正方案,用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为了保证百刻环与赤道环的灵活运转,又在两环间设置了世界上最早的滚轴。现存的简仪是明正统二年至七年间(公元1437-1442年)依据元代简仪仿造的,只在正方案部位设置日晷,其他依旧。与你相遇在不同时空的博物馆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热门评论

封水
封水

回复 -烂ni骨头- 的表态:[爱你]

封水
封水

我夏天 走进纪念馆里,看到[喵喵]还有荷花呢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