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顶级外交官,在修道院终老
身居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任,陆征祥的外交生涯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
他成长于弱国外交青黄不接的过度时代。清末的三代外交官,第一代。第一代外交官多是传统科举官僚出身,不谙西语,对西方了解很有限,而第三代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外交官尚未成熟;第二代广方言馆、同文馆出身,比较长时间地待在欧美日,对西方相对了解,外语能力还可以,就成了当时外交官的主力。陆征祥系上海广方言馆、京师同文馆出身,长期在欧洲,娶比利时夫人,由基督教改宗天主教,欧化程度高,又能操流利之法语直接与各国交涉,遂成为第二代外交官中的佼佼者。
那句著名的“弱国无外 交”其实就出自他对”二十一 条“交涉的评价。他说:“总归一句话,弱国无外 交。”
过去学界主流观点对陆氏外交评价较低,认为他要为“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巴黎和会等外交重大失败与签署条约负责。同情一点的说他“懦弱无能”“弱国无外 交”,严苛一点的则批评他助纣为虐、丧权辱 国,甚至有称他为卖 国贼的,迄今对他仍有许多责难。然而陆氏也以其高尚人格、道德操守与虔诚信仰,致力于融合儒家思想与天主教,以及天主教之中国化,受到部分国人景仰,与徐光启、马相伯同为中国近代天主教徒的典范,在教会史中地位崇高。
事实上,陆氏担任民国首 任外交总长,培养了大批外 交人才,建立职业外 交官团队,使得民国外 交人才辈出。陆氏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巴黎和会外交等交涉中,也颇有坚持。
及至晚年,陆征祥陆告别世俗生活,以56岁之高龄进入天主教修道院,他饱经弱国外交、内战纷扰、党派倾轧、经济拮据之煎熬,又没有家人后代,夫人过世后对尘世已无眷念,1927 年入修道院之初衷是“藏拙以保晚节,贡献残年敬事上主”,最终也获得 非凡成就。
出身寒微的陆征祥,21 岁进入外 交界,至 56 岁离开,亲历了中国从甲午战争到巴黎和会,由国际地位跌落谷底到力图收回国权的关键阶段。进入修道院后仍然关心中国外 交,观察与间接参与到 78 岁逝世为止,他与中国外交及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密切,其经历与观点颇多可供借镜之处。
唐启华教授总结陆征祥之个人特色,谓之:“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坚持底线,耐心谨慎。”了解他的一生,可以让我们还原民 国初年之真实史实。
📖《陆征祥评传》
作者:唐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外交外交官清朝历史鹅在读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