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书友会 宿州书友会 《我与地坛》共读
生存的感悟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一篇自传性散文,作家将自己融入了一万五千字的篇幅中,回忆了十五年间自己在疯狂的年龄双腿残疾陷入绝境到努力写作获得重生的生命历程,是自诉,亦是自省,充满浓郁的生活况味和深刻的生命哲思。
作家以“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我与我”三组关系即三条线索对十五年漫长岁月中我的生活和创作进行了解剖,寻找生存下去的理由。
地坛于作者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相通。它虽然荒凉,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雕栏散落,无人问津,亦如坐在轮椅上失魂落魄被生活抛弃的我;但它还有苍幽的老柏树、自在坦荡的荒藤、生机勃勃的小昆虫,还有四百年的岁月沧桑与历史厚重。那个二十岁失去双腿感觉失去一切的青年在某一个下午走进这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布满了轮椅的印辙,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这里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宇宙的浩渺、个人的渺小、生命的无常偶然,也感受到无情中生命的有情,自然界缤纷生命的美好。地坛以它独具意蕴的形象给了作者深刻的心灵启迪:死亡是无需寻求和等待就必然会自然而然到来的结局,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地坛之于作者,馈赠是如此的丰厚,作者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自己的命运。”
作家和母亲的情感经历大概是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当我们痛苦时不会太在意身边的人,特别是一直无私给予我们的母亲,却不知道当我们痛苦时母亲的痛苦永远加倍。作家以细微的笔法“设想”了母亲偷偷跟着自己,既要照顾自己的自尊又充满担心的矛盾痛苦心理,但只能是“设想”,其时我完全没在意。我想让母亲为我骄傲,然而当我写作有了点成绩她却已无法享受到那份喜悦。我懊恼沉郁但终于明白这不是母亲想要我走的那条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将永远伴随我去寻找母亲想要我走的那条路。
“未经觉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自我的救赎和成长依靠自己的觉解能力。作家史铁生十五年来一直未停止对三个问题的追问思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吗要写作?在得到不必急着死亡的结论后,对“为什么活”作者追问“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呢?”最后他找到了一个肯定“差别”的答案:“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听凭偶然,我的苦难也许成就了他人的快乐。“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在写作行为方面,他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解开了对写作的潜在欲望,以“我”和“你”
的对答方式呈现自己灵魂的内核:写作的生存方式同时是罪孽和福祉。
作品最后作者又回到园中,感觉“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必定有一天,我会听到喊我回去”那时的我是老人,亦或是孩子……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永生》
宿州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