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相比欧美最大的差异是什么?答案就是把国家的用人需求放在大众的个人发展需求之前。这从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就可以看出来。
你如果在欧美申请学校,可能不可能出现你去申请一所名校的计算机专业,人家恰好没有名额把你调剂到一个冷门的化工甚至文学研究专业。告诉你录取了如果不去读,就必须回去重新等待一年,重新再考?
并不可能。你知道你没有被名校录取也可以去其他普通学校里面学你自己想读的专业。而我国则是只要稍好的大学开设出一个冷门专业,它就能够保证通过我们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获得足够的生源,开展教学。而同样的欧美国家,没人报名而导致关闭的专业其实并不罕见。
放到一个具体的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一旦被调剂到了一个冷门专业,从开始入读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会被灌输他这个专业只读本科“不够”,要读硕士。硕士毕业还是没有合适的位置,那就博士,想着留在大学里。博士毕业就有大学教职了吗?依旧没有,他很可能还要经历预聘制度的淘洗,经过六年表现的比其他人更优秀,然后才能留在大学里面获得一个编制,拥有“体面”的生活。
三百六十行,确实可以行行出状元,可是对于这些冷门专业的学习者呢?最后能够过关斩将获得教职凤毛麟角,剩下的都是必需转行。不是本科毕业转,就是硕士转,甚至博士毕业留校被淘汰后再转。最后很可能是35岁被高校淘汰后进入中小学去做一个普通教师。
这个制度对国家来说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它可以保证不管是多么偏门的专业都会有足够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学习,保证国家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可用之才。而对于进入这些冷门专业的学习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办法获得足够良好的待遇,转专业的名额也很少,甚至还是要求他在这个冷门专业里有足够优秀的成绩才可以离开,借此促进他们努力学习这个冷门专业。
我自己也看过一个类似的情况。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在一所很有名的985大学文科类专业任教。他的外甥女高考时考到了江苏的一所211,就选了和他相同的专业,想着就是努力学习,硕士的时候能够考到他的学校,获得一个更好的“出身”。但是他直接要求他自己的外甥女放弃。因为他很清楚他们这个专业本来本科就业难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小,硕士毕业就业还是难,博士毕业想留校的名额更是越来越紧。
所以他推荐他外甥女是直接放弃。从大一开始就是专业只求及格,然后在同校去努力学习会计,考会计师。她从大一开始就在我家事务所里实习了,一直到现在是一个还算相当不错的会计师。作为一个会计师她的收入当然要比她当时的同学高出数倍。
因为作为一个高校老师他非常知道不管是留校还是考公务员,本质上都是很难控制的。他自己会希望自己家人有一个更“稳定”的前途。所以他会推荐他外甥女在学校里只要及格能毕业就好,从大一开始就自己转型去学会计师。但是你想想,如果他外甥女当时班里的学生都那么做,都是从大一开始就放弃前途不那么明朗的专业,学校的教学秩序还能维持吗?如果学生进入学校就开始知道自己的专业前途很窄,往上读也没什么希望,真的可能出现集体退学高复或者自谋出路的情况。学校就会因此出现问题。
放在国家角度其实也一样。我们国家在2019年重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就细化了教育分流,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发展”。国家需要有人去做钳工焊工,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孩子还没成年有选择的时候就让他“定型”。接下去的职业教育中大家会反复听到一个新词“产教结合”。意思就是一个15岁的孩子一旦被分流进入职业教育后,就会开始一边学习并且一边工作的生活。大约等到他18岁毕业成年后他就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了。
一个有着经验的熟练工,如果需要赚钱养家,他会抛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去送快递做外卖吗?这样的制度就是能保证国家有足够的产业工人来实现产业升级。我知道这一定和你之前设想的世界不一样,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一定希望国家打造一个“美好”的教育制度,能够让你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现实恰恰相反,国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规划,就需要让很多的孩子“没有选择”。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们都需要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选择。所以职业教育法带来的教育改革才会那么的争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