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叫做新朝,存在于两汉之间,由外戚王莽建立,建国15年,这个时间和秦朝差不多;但由于没有秦朝一统全国的意义重大,所以,大家并不十分了解;但一般学过历史的同学,都会记住王莽这个历史人物。
王莽在帝位上,做出了很多类似现代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然后,由于社会化,和技术化跟不上时代,导致可执行性存在问题,最终引发政治制度改革的失败以及新朝的灭亡。
王莽失败后;被分尸,人头被作为历代皇室收藏作为玩物270多年,西晋时,被烧毁。
一、 王莽其人
王莽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仪礼》 。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王莽就是这个大族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
二、 王莽当官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王莽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前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同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
汉成帝(刘骜)之时,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王莽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
三、 大权在握
汉哀帝驾崩之后,王莽通过手段获得了基本等同于一人之下的地位。
在此期间,王莽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四、 建立新朝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此时王莽51岁,值公元6年,改元居摄元年。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
初始元年十二月(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王莽时年54岁。
在历史上,王莽不是第一个用和平手段转移政权的君王。最早的一位是黄帝王朝姚重华,其次是夏王朝后羿、寒浞,第四位是齐国田和,第五位是燕王国子之,王莽应排行第六。但是,王莽却是第一个使用和平手段转移政权后,跟旧政权一刀两断,另行建立一个崭新王朝和崭新政府的君王。过去的篡夺,只是统治者搬家,而王莽的篡夺,却确确实实是改朝换代,还包括一种政治理想的实践。不同的是,姚重华在孔丘“托古改制”运动中,被塑造成一个神圣形象,“篡夺”被美化为“禅让”,而如法炮制的一些后生晚辈,“禅让”反被丑化成“篡夺”。
五、 王莽的政治制度
王莽是一位“大儒”,用政治力量推动儒家学派的崇古政治理想。以一个学者而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中国所有王朝的开创帝王,如果不是地痞流氓、恶棍无赖,便准是拥兵的武夫),他掌握权柄后,所从事的社会革命,可归纳为八大项目:
1、土地国有;
2、耕地重新分配;
3、冻结奴隶;
4、强迫劳动;
5、实行专卖;
6、建立贷款制度;
7、计划经济;
8、征收所得税。
从这些剧烈的措施,可发现王莽所从事的是一项惊天动地的全面社会大革命。王莽的失败,使人惋惜;如果他能成功,将使人类文化史重写。
历史记载,王莽老婆穿过超短裙,当然不是这条
然而,有五项原因,使他不能逃过这些政治制度失败的厄运。
第一, 王莽是忠实的儒家学派,而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是崇古。像土地重新分配,固是创举,可是王莽坚持恢复井田,便根本无法做到。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最终失败。
第二, 当时还没有推动这么庞大改革的技术能力,像贷款利息和所得税,以当时的会计技术,无法做到。行政命令只能把责任都加到行政官员身上,而行政官员大多数又都腐败无能。所以,纵是善政,也会转化为暴政,民变因之燎原般爆发。
第三, 王莽没有办法控制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击。土地国有使地主怨恨,禁止奴隶买卖使奴隶主和奴隶贩子怨恨,强迫劳动使贵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虫怨恨,禁止铸钱使富豪怨恨。这些怨恨容易掩盖因改革而受益者的欢呼和感谢。一遇机会,就向改革反击。
第四, 王莽情商有些问题,执行不必要的事情引发战争。不惮其烦地改官名、改地名,凡是“现代”的全都取消,一律恢复“古代”原状。改得太多,以致没有人能够记得住。西汉政府对西南夷诸部落酋长,大都用王爵羁绊,不过是不费一文钱的虚名,王莽却改封他们为侯爵。句町王首先反抗。王莽又把西汉政府颁给匈奴汗国“匈奴单于玺”,改为“新匈奴单于章”。皇帝的印称“玺”,而“章”只用于侯爵,这改革更不必要。却为此发动南北两边大规模讨伐战事,征兵征粮,引起骚动与饥馑和吴广式的暴动。
第五, 王莽是一位狡狯而又蠢笨的高级知识分子,兼儒家学派的经济学者,绝不是一位智慧的政治家。智慧的政治家永不会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王莽恰恰认为自己如此,因之他不能容纳与他意见相异的建议,固执地自以为高人一等。所以他对句町国和匈奴汗国,采取迎头痛击政策。对因饥饿而抢掠的变民,一味高压,遂使形势更加恶化。
六、 王莽被杀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还是比较迷信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
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灭亡后,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