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傍晚,
一贯被观众们称为“头铁大厦”的亚洲大厦,
最终还是传出了各个小剧场演出取消的消息。
因疫情原因取消演出,这还是亚洲大厦的第一次。
亚洲大厦的星空间系列小剧场是在2020年的下半年开启的,彼时疫情已趋平稳,到处都是复工复产的勃勃生机,所有人都以为,那个“寒冬”就这样过去了。
相似的场景和心境,难免让人生出“今夕是何夕”之感。
//演出当然可以按下暂停键,但我们都知道,
时间无法暂停,人生无法暂停,春天更无法暂停。
很多的激情连打,变成了接连退票;
很多的不见不散,变成了下次再会;
很多的认真告别,变成了悄然退场。
剧场,
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
🎙️🎙️🎙️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管家找到几位观众朋友,聊了聊那些未能如愿、念念不忘、可嗟可叹的——
遗憾
/
//在“看剧三百人”中聊起遗憾,
“美野”仿佛是一个提及率很高的词。
原计划于2020年2月封箱的迪士尼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中文版,在当时的疫情中默默结束了将近两年驻演,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释怀的念想。
要说2020年,也实在有太多的"本来可以"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化为泡影。
“
那时候,演出的取消和退票还是挺陌生的词,
直觉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事。
我本来已经买好了送美野封箱的票,
约好了年后一起看法扎的朋友,
计划好了在年前看最后一场NDDP,
再加入一次人均法语十级的文广合唱团。
”
提起2020年的观剧计划,Y(化名)还是非常兴奋,不难看出那时拥着美好期待的幸福。
可惜在那以后,美野取消,法扎(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至今没有来成,NDDP(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谢幕时经典的《大教堂时代》千人大合唱再也没有在文广唱响。
“那时候才知道,
原来手里的票真能变成泡沫啊......”
/
两年过去了,Y仍然保持着观剧的频率,也逐渐习惯了在众多中文剧目中汲取快乐和满足。但穿梭于剧场的间隙,翻看起当年的返场,Y还是时不时会和朋友们回想起两年前,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见引进剧。”
//时间倏忽而过,
“当年”和“现在”很难被避免提起对比。
“很多东西都变了,有可惜当然也会有新的收获。虽然那些念念不忘无法弥补的东西永远会在我心里占据一个角落,但我也不能一直躺着把它躺成一个坑吧?”想念的情绪是瞬间的也是持久的,Y很清楚这一点,“哪怕当时形成的评价坐标系在我个人这里仍然发挥着很基础的作用,但同时我也知道得不到的东西会被内心不断美化。”
“
所以我觉得还是得往前看吧,多往前看,
这样那些所谓的遗憾才不至于逐渐畸形。
”
/
//“看XX没买一楼中轴是遗憾,
去看了XX也是遗憾。”
D(化名)在谈起看剧的遗憾时,有着不同的思路。确实,判断失误,或者说被骗走了时间的感觉实在很令人恼火——但这并非D最放不下的。
“觉得这个剧不喜欢,或者本可以看到更好的表演,或者剧目取消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没看上之类的......对这种,就享受这种遗憾吧,我的心态是蛮瞬间的。”
相比于剧目本身,
D更在乎的,显然在剧场之外。
坐标上海,在(几乎)没有疫情影响2021年,D的年观剧量超过两百场。而转入2022年,2-3月间,D走进剧场的次数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戏剧并没有从D的生活中退场。
剧本、原著、
因戏剧而结识的朋友、与剧相关的美食和梗......
从一场戏的切口中去拓宽生命活动的边界,
D会在剧场外用自己的的方式去丰满和平衡剧场内的得失。
这也让D所说的“享受遗憾”并非泛泛的自欺欺人或心理安慰。
“
印象蛮深的倒是那次,
和前任约了去看《推销员之死》,
然后对方加班实在没办法去,只能把票出掉。
一瞬间,积累已久的期待在那里泄了气,
是一种崩塌式的难过,
特别是在要看这样一部剧的时候。
”
//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
我们握着的演出票上会寄托许多超过这场戏的东西。
一场戏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的象征、一个盼头。
“剧场见” 这三个字与其说是一种约定,更像是一种不妥协,是与万千不确定性的一种对抗。捏着一张票,就仿佛捏住了一段美好时光的入场券,期待也因此有了具体的形状。所以当变动发生的时候,失落的后劲并不完全来源于这场戏本身。
“我们总是会在一些东西上附着价值嘛,比如我很希望和朋友一起看戏,看完或者看之前吃顿好的,聊聊最近过得怎么样,扯一下有的没的。这些我觉得和看戏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一度驰名环人广的快乐水和苹果派,
已经消失多时了
/
//在观众中流传着一个名词——“神场”。
并没有人能描绘出它具体的面貌,它的出现也不受任何因素控制,很多时候它甚至不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可遇而不可求,意味着它的珍贵不仅仅在于是一场优秀的演出,更是观演双方的绝佳状态,是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就是因为难得,所以心向往之,所以会为求之不得而难过。
/
著名舞蹈艺术家朱洁静在一次采访中说,
“舞台演员永远活在遗憾里,
没有重来的机会,
每一次在舞台上都是唯一的一次。”
这种遗憾更像是台上台下的连结,很多时候甚至是惹人怀念的。它代表着舞台艺术的独特性,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幕后人们奋力追求,座上观众翘首以待。
“
舞台就是一种一期一会的状态,对我而言,
舞台可能是避难所,是桃花源。
”
观众Q(化名)看剧已经七年了,“疫情前该看的都看了,疫情后的谈不上遗憾。如果要说遗憾,我认为是把圆满的东西毁给你看。”
在Q看来,遗憾是一种非常郑重的情绪。
也就是说,首先得有一个圆满的期望,这时候缺的东西才谈得上遗憾。如果都没有一个至善至美的追求,那谈何遗憾,谈何“神场”,谈何剧场魅力呢?
但眼下很多时候,Q坦言并不会对内容本身怀有太高期待。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自我保护,
也很难说这不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遗憾。
·
此时此刻,上海的演出市场仍未恢复,甚至很多外地演出也受到了影响。
但就像生病会让人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到身体的存在,再次经历这样的“剧场戒断期”,也正好给了许多人一个思考喘息的机会。
戏里戏外,世界终会怀着这样那样的遗憾走下去。
也希望所有的遗憾能化为动力,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回报以彼此更美妙的梦境。
“那些关于戏剧/剧场的遗憾——”
💐 💐 💐
公众号后台留言
聊聊你关于“遗憾”的故事、想法与感受
4月3日我们会在投稿的朋友中
抽一位送出神秘礼物一份
“或许说出来,就能和解啦”
希望我们的分享,
能在料峭春寒中稍慰风尘。
公众号/微博:戏剧管家
⬤扫码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戏剧资讯及福利
校稿:DAWN
设计排版:银河滿步
文案撰写:Monica
图源:Monica、@音乐剧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