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圣叹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个人主义,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自幼学佛,劝人向善,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冲动。他深感人生只是大梦一场,全然虚幻,短暂易逝,充满烦恼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向往闲适平和的田园生活。
他把男女之情与其他人情区分开来,强调其中必然含有色欲,出于自然,圣人礼制亦不废情欲。他亦不失儒生身份,期待有用于世,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特别认同孔子弟子曾点。曾点以无意仕宦与向往自由而著名,为孔子所赞叹,金圣叹特此取字为“圣叹”。政治思想上他倾向保守,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金圣叹有才华,但是离经叛道,是个十足的怪才。少入私塾,博览群书,才气纵横,甚至放言“恰似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材”、“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按理说,以他的才华应该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但他偏偏又性格乖张,对朝廷很失望,对功名看得很淡。在明末,金圣叹也参加过科举,但他纯粹是去玩的。第一次参加考试碰到的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
金圣叹很有想象力,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和尚、一把剃刀。第二次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题目很玄乎,金圣叹也有办法,他在试卷上写:黄金万两、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然后写了39个“动”字,刚好把试卷填满,因为孟子说过“四十不动心”,那四十岁之前都会动心啊。第三次题目是“孟子将朝王”,金圣叹想了半天,这“孟子”、“朝王”都被写烂了,五个字里头也就“将”字可以写写。你看戏台上皇帝、将军出场的时候,两边立马就有四个戏子叫“吁”,于是金圣叹在试卷上写了四个“吁”字。第四次题目是“西子”,金圣叹脑回路很清奇,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弄得考官哭笑不得,只好说:西子是来了,但你的秀才溜了。金圣叹玩世不恭,完全将科举看做儿戏,因此屡战屡败,最后虽然考上秀才,但是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闯王李自成来了。清人入主中原后,金圣叹又参加过科举,为此还专门把名字改成了金人瑞(没办法,自己在科举考场上已经劣迹斑斑了)。
这次是正儿八经地考,就考得很顺利。顺治皇帝就对他的才华极力称赞,金圣叹听后像是得到知音,忍不住向北叩首。金圣叹是矛盾的,他一方面鄙视舅舅钱谦益投降清朝、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处世原则,甚至在一次钱谦益的寿宴上写下“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讽刺钱谦益;但另一方面又对顺治的称赞十分感动,主动参加科举考试,却又拒绝做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金圣叹在刑场上的表现。公元1660年,吴县县令任维初暴力执法,逼迫老百姓缴纳钱粮杂税,同时他自己又买卖仓米,中饱私囊,激起民怨。于是在金圣叹等人的带领下,吴县老百姓到南京文庙哭诉,还写了一篇《哭庙文》,对任维初破口大骂,其实哭庙是苏州一带的风俗,以前并不是没哭过,但是满人没见过这种阵仗啊,任维初等人将哭庙案坐大,逮捕金圣叹等十八人,并斩于市。这就是清初著名的哭庙案。牵扯进这么大的案子,金圣叹却毫无惧意,甚至上了刑场还在搞恶作剧。
在刑场上,金圣叹两个儿子(一个小名是梨儿,一个是莲子)哭得死去活来,金圣叹却还有闲心出对子,对两个儿子道:你们别哭了,我出个对子给你们对吧,上联是“莲子心中苦”。他儿子哪还有情绪理他啊,金圣叹自己对道:下联是“梨儿腹内酸”。临死前的对子对仗得十分工整。如果金圣叹死前只是对个对子,那也太常规了。在监狱里,金圣叹神秘兮兮地对狱卒道:我写了一封信,麻烦交给我家人吧。狱卒得先把信交给领导任维初看啊,任维初一看,差点没气死,头五个字是“字付大儿看”,后面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不仅占了任维初一个大大的便宜,还好好戏弄了他一番。到此还没结束。临行前,金圣叹又神秘兮兮地对刽子手讲:我耳朵里各有一张银票,你要是先斩我,这两张银票就是你的了。
刽子手大喜,斩了金圣叹后,掏出耳朵里塞的字条一看,一边写着“好”,一边写着“疼”。金圣叹的好朋友赵时揖曾评价他“诙谐曼谑……偶有倦睡者,辄以新言醒之”,可见金圣叹在人群里绝对是个调节气氛的幽默大王。能把悲惨的砍头活生生演变成一出喜剧,也只有他能做到了。金圣叹在古代才子中绝对是个异类。一方面是他对小说、戏曲的爱好,曾经惊世骇俗地提出将《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与《庄子》、《离骚》、《史记》合称为“六才子书”,竟然将小说、戏曲与圣人之书并列,这绝对是个非主流。另一方面,金圣叹对功名毫无兴趣,“圣叹”就取自孔子赞叹曾点的高雅清淡,反而玩世不恭,为人幽默诙谐,看淡生死,玩弄人生,这或许与他崇尚佛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