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周期,一段记忆里悲喜相通的时光,一场不忍告别的告别。

发布时间 :2021-08-09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

        

        东京奥运周期,一段记忆里悲喜相通的时光,一场不想告别的告别。

       67岁的巴西女排主教练吉马良斯,三届排球奥运冠军教练。5年前在家门口铩羽而归。他收起失意,重整旗鼓,东拼西凑组建了一支年迈的军团,带着40岁的卡罗淋、36岁的费加雷、手伤未痊愈的娜塔莉亚,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以低调的姿态,闯进决赛,并最终收获一枚银牌。在和美国决赛的赛点时,年近古稀的吉马良斯力不从心,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换上年仅17岁的小将上场感受奥运最后的氛围。慈祥的“吉妈妈”,将巴西女排年轻的力量,展现在奥运舞台,用自己最后的权力,为巴西女排的未来筹谋到最后一刻。也许以后,我们再也见不到球场边着急的吉妈妈,挠着头,眼神里看不到希望的样子,可怜又无助。但是我坚信,巴西女排,越挫越强,愈战愈勇,会一直是我们熟悉的那支桑巴军团:热血、燃情、自信。


巴西女排队员费加雷巴西女排队员费加雷


        和吉马良斯、卡罗林、费加雷一样,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郎平、基拉里,排坛领军式人物。同一年(1984年)以运动员的身份获得奥运冠军,同样的年龄(61岁),一起以教练员的身份带领自己的队伍来到东京。结局却是悲与喜。热爱排球的基拉里,终于圆梦东京,实现了伟大的成就。当美国女排登上领奖台的时候,看台上的基拉里还是穿着球迷们熟悉的那件红衣服,眼泛泪光,动容地看着弟子们,双手高高举起鼓着掌,掩藏不住的欣喜和满足。这是一个主帅最想停留的时刻。曾经暴跳如雷的基拉里,双脚跳起的“可爱又可气”的模样,终究成为我们饭后的谈资,但是美国女排,一支新科奥运冠军,给予我们的压力,不会随着基拉里的退休而中断,“光速体系女排”一直是他的梦想,也是美国女排的梦想。



        悲喜不通。

        颁奖典礼上,拉尔森、罗宾逊等美国女排队员们在有明体育馆振臂欢呼尽情唱着《We Are the Champions》时,每一张幸福洋溢出屏幕的笑脸,都让中国球迷们心酸不已。她们值得这份荣誉和幸福,她们值得高歌一曲《We Are the Champions》,而我们只有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暗自伤神,过于残忍。

        结束比赛趁着夜色回到提前回京的中国女排,少了里约时期的鲜花和簇拥,多了球迷们无限的包容。历史最差奥运成绩,像一张不及格试卷,贴在每一个队员脸上,愁容满面。她们越坚强,我们越心疼。郎妈泪洒东京向球迷致歉的那句哽咽、队员围成一圈的那个鞠躬、以及赛后让球迷们泪奔破防并单曲循环的那首《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些东京记忆,是灰色的,是不想再回首、再“单曲循环”的。球迷们打趣说,过往中国女排取得的好成绩都是在圆圆的球馆,这一次的有明体育馆是四方馆,四方形棱角分明,给了我们好几道沟坎转折,让我们一次次地跌倒、爬起、再跌倒。

        曾经她们忙着哭泣,曾经我们陪着她们尖叫呐喊,曾经我们一直默默守护在原地,熬过一个又一个风雨。 曾经国庆阅兵花车上巡游的耀眼身影、曾经世界杯夺冠那一刻的欢声笑语,曾经里约时期的绽放,曾经这些后知后觉的美好,都是我们最想留住的美好。


        美好也需要告别。

        “我太累了,想回去陪陪家人,我亏欠他们太多了。”将自己最富斗志的半辈子人生,半辈子青春,给了中国女排。

        郎导说,这是一种【瘾】。

        这种【瘾】,让一位倔强的女人,在每一次低谷时回归,扛起旗帜,冲出重围,到达山巅。

        这种【瘾】,让一位坚强的母亲,一而再地缺席了女儿的悲喜成长。

        这种【瘾】,让一位好强的女教,在看到队员成长时,会有满满的成就和自豪。

        她说她是个嘻嘻哈哈的母亲。嘻哈的母亲,就此就将告别球场,以一种从未预料的方式,将远离我们的视野,回归正常人有茶有饭有饺子的家庭生活。 

        远离和回归,战士的宿命。


        33岁的金软景,远离祖国,在他乡大放异彩,又一次又一次回归为国而战。奖牌,已经不能否定她曾经的地位和成就。 “很遗憾,我未能获得一枚奖牌”,赛后金软景流着眼泪说。在一些程序后,金软景将在东京奥运会后退出韩国女排国家队,告别,远离。

        再看最后一眼奥运赛场,再见了,我的奋斗,我的青春。

        个人时代的结束,有的时候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东京过后,这场告别的酸涩滋味,将持续浸染球迷们的心。



        40岁的卡洛琳、37岁的奥杰年诺维奇、36岁的费加雷、35岁的拉尔森、34岁的阿金拉德沃、34岁的颜妮、32岁的冈察洛娃、31岁的刘晓彤。。。这些久负盛名、外号响亮的熟悉身影都将卸下绷带、护膝,离开赛场,远离我们关注的视线,留下一群执迷不悟的固执粉丝,在取外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最不愿忘记的,就是她们奋斗拼搏的每一滴汗水。

        我们最放不下的,就是她们带给我们无数次的震撼和希望。

        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还能以排球的名义,再次回归,和我们重逢。

        目光所及,皆是外号。

        新生代的小皮女、小彩娃、“大力乱抡女”、以及我们惯用的“天才少女”, 将成为我们口中新的谈资。

        愿老将不老,新人不再新。​​​​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