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1)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2)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陈竹音台湾
(3)但据记载,姚启圣一贯主张对台湾应施以招抚,不赞成开战,曾上书朝廷列数征台不利之处:“一曰,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况于数十年之积寇乎;二曰,汪洋万顷之隔,波涛不测之险;三曰,彼船只坚牢,水务精熟。”抱有这种心态的姚启圣,自然难与施琅合作。为防止姚启圣掣肘,施琅在出兵台湾前就上书康熙,要求“所有督臣题定功罪赏格,赐臣循例而行”,说白了,就是要求绝对的指挥权。而康熙也对施琅十分信任,“委以独任专征”,将前线一任权力都下放给了施琅。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偏安,作了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从具有台湾独立倾向的民进党籍陈水扁于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执政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而民间往往对施琅评价具有争议。已故著名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
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明朝代表中国政治兴替的“正统”,而清朝则为外来的异族统治;于是,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现代以来中国人最不齿的人物。因此,尽管施琅代表清朝“解放台湾 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叙事中的民族英雄,依然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直到1980年代,世易时移,对施琅的历史审判才开始出现翻案。
在台湾,因为国民党当局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形态,所以施琅长期只能得到负面评价。同时,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一样的汉奸卖国贼。在台独势力中,施琅是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