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五星出东方》是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国王之子建特、精绝国王之女春君之间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本文试分析作品是如何扬长避短,从而为文化遗产“活起来”提供了新思路。
从织锦护臂的史料看选材角度的取舍
1.关于织锦护臂的史料
1995年,考古专家在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男女合葬古墓中发现了一个色彩绚烂、纹样诡秘、意蕴神奇的织锦护臂,以及一件织锦残片,上面的织文连续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前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属于天象占辞,根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时期,赵充国曾经奉命讨伐南羌,汉宣帝把这句话写在诏书里作为一种对出征必胜的祈祷祝愿。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片木简,上面写着“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据研究,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遗址里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极为珍贵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选材角度的取舍
从这些史料可知,有以下四种选材角度:赵充国讨伐南羌;精绝国的繁华富庶;考古专家发现织锦护臂;以木简上信息创作新故事。第一种涉及历史战争场面,第二种可围绕精绝国百姓的生活书写,第三种则是现实主义题材,第四种则可衍生出情感。类似涉及文物、考古的电影或电视剧,比如《古今大战秦俑情》《古玩》《青花》《真假哥窑瓶》《十二生肖》《神话》《天机▪富春山居图》《百年荣宝斋》,或者苏剧《国鼎魂》,即使里面的文物年代久远,至少它们或是随着历史变迁经历过战火中的流离失所,或是遭到盗窃,或是近人伪造仿制,或是考古上的谜团,都有许多创作素材可用。与之相比,织锦护臂留下的信息少之又少,可想而知舞剧改编难度之大。
3.主创要克服的难点
第一,故事围绕织锦护臂、木简本身还是仅以之作为线索;第二、选择的故事要有可舞性;第三,在同时涵盖汉代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作品选择以考古队发现织锦护臂为线索,以木简上的名字为灵感,回到汉朝戍边将领奉、北人国王之子建特、精绝国王之女春君三位主人公的历史时空,描写他们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诠释各族人民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由此可知,作品紧扣新时代民族政策的“多元一体”,突出主人公之间的戏剧性,再现汉代中原与西域的独特风情,在创作主旨、戏剧冲突与可舞性方面做到了扬长避短。
二、从舞美设计与音乐创作等看历史时空的还原
1.历史时空的进入与现实时空的回归
作品开篇是考古队发现织锦护臂。舞台乐池重造了尼雅遗址的局部,有风沙、驼铃的立体音效,连剧场顶部天花也有遗址周边环境的投影,几位主角们正在艰苦卓绝地进行实地考察,上方斜三角型冰屏是发现织锦护臂的伪实时录影。不久,如同寻宝记那般打开了时空门,舞台后方冰屏可见多彩的玄幻奇观景象,然后是主创介绍。结尾同样是开篇的接续,考古队拿出五星红旗并合影留念,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织锦护臂的发现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重要的一步。
2.身临其境的舞美效果
冰屏投影出汉代边境红色战火的残酷、精绝城内寺庙佛像的庄严、精绝城市集风光的热闹、沙尘暴的肆虐与寺庙被摧残、北人军队的策马奔腾、汉代宫殿的威仪、农忙时节的麦草遍野、上元节的繁华都城夜景,有裸眼3D般的逼真与景随步移的效果,画面构图、配色、内容不仅有审美价值,也符合历史考据。黄光加干冰制造硝烟弥漫、沙尘暴,环回立体音效则锦上添花。剪影的运用也巧妙,从开篇僧人在红色战火下黯然走过,到落日余晖与月下清辉下手影的快乐,正是曾经敌对的和解,奉在最后以血肉之躯阻挡城门外北人军队的进犯,那个身躯的剪影十分伟岸。作品中春君在奉与建特之间的少女情怀、奉对汉帝送行戍边的回忆与汉朝的描述、建特对北人生活的回忆,这些戏剧情境需要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现实时空与回忆时空的瞬间变换,除了冰屏投影换景、舞蹈语汇的闪回,主要依靠灯光的强弱对比来完成,屡试不爽。
3.符合史料的服化道
精绝国的衣冠服饰面料、色彩、纹样参考了尼雅遗址出土的大量服饰实物,袍服、裤装、靴子、帽子再现西域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绝国市集上,演员手持连着机械狗和鸡的杆快速奔跑营造鸡飞狗跳的画面,笛子线连着蛇表现吹笛引蛇吐信,双人如舞狮一样扮演着大骆驼,单人操控小骆驼的杖头木偶,虽然只是短短的片段,但十分逼真的道具依然让人赞不绝口。精绝国百姓最后送别牺牲的奉,手中所捧陶器器型符合考古,奉回忆汉军出征的群舞中手持汉代兵器青铜戈与汉代仕女群舞中的交领右衽、褒衣广袖也符合史料记载。
4.绕梁三日的音乐
音乐创作方面,无论是音乐配器的选择还是旋律、和声的呈现,都很好地兼顾地域特色、氛围烘托、塑造人物与推进剧情。奉押解建特,在女子吟唱声中双双备受干渴的煎熬,奉回忆出征时汉帝的送行则有男子吟唱声,鼓、箫合奏则凸显汉宫的气派。极具喜感的当属僧侣三人舞与搓澡三人舞的音乐,弹拨音、滑音如同挠痒痒使人发笑。充满西域风情的音乐则从春君一家与精绝国百姓进入叙事画面时开始。风声鹤唳、马啸声、战鼓号角烘托了建特所在北人军队四处征战的勇猛。有两首歌还填写了歌词,一首是农忙时节的童谣,另一首是当晚演出首发的主题歌《毋相忘》,由阿云嘎与谭维维演唱,由木简上的文字而生发并点题。
三、从编舞手法与表演技巧看三大时空的构筑与风土人情的再现
在确定故事主题与立意后便是从有限的素材中开发其可舞性,从舞蹈本体出发建构叙事框架与情感抒发。进入织锦护臂的叙事空间以后,编导利用现实时空、心理时空、回忆时空的相互交叠充分展现强大的舞蹈思维。
1.现实时空:展现西域风土人情、对峙与劝和、和谐与诀别
春君一家的三人舞表现在家庭和睦的氛围下成长的春君活泼可爱。从僧侣三人舞的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开始,到奉与建特的对峙双人舞、各自随从掺和的五人舞、僧侣们的劝架舞,再到精绝国百姓“吃瓜”劝和舞,排列组合的画面变化多端,层次丰富。
精绝国王春君父亲热情款待,设宴表演,奉、建特与随从们背对观众欣赏。灯舞由春君领舞,充满西域风情,婀娜的线条美、欢快的节奏感一览无遗。随时对峙的奉和建特被春君拉着去市集游览,舞台上的画面喧闹、喜庆,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戏剧性,没有闲笔,让人目不暇接。除了吹笛引蛇、人偶骆驼、杖头木偶骆驼、机械鸡狗运用道具带有默剧性质的肢体语言外,其余都是舞蹈语汇。春君与奉、建特的三人舞到他们加入市集百姓淳朴喜悦的群舞,是全场最欢乐的画面,如印度电影中的舞蹈。
手影舞则看到春君顽皮的一面,中间的春君假意与两边的奉、建特做手影亲亲,然后成了奉与建特的手影亲亲。此时奉与建特剑拔弩张的状态已经较前缓和,在面对沙尘暴肆虐损毁精绝国建筑时,他们不计前嫌,共同加入抢救行动,一段拽绳舞充满力量与书写众志成城。
搓澡舞更是刻画奉、建特与僧人的另一种其乐融融,利用搭在横杆上的衣服作为遮盖十分巧妙,这个幽默感不仅是搓澡画面的滑稽,还有僧侣们升降横杆时三人身陷曝光风险的窘态。被建特手下误伤的春君不好好养伤,偷溜出来,建特等人与奉送花对比也颇具喜感。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分别前奉与建特用对方的礼仪告别,他们从对峙到和谐相处,是春君如和平使者般改善双方关系,但编导并非从文本思维出发直接书写,而是用舞蹈思维编织他们的亲历与见闻,从而回归舞蹈本体。最让人心痛的当属北人军队威胁精绝国送还建特与交出奉,奉献出织锦护臂后毅然决然地以死换精绝国的平安,与春君初次双人舞的闪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2.回忆时空:戍边出征、交战被俘、男耕女织、
奉在干渴的煎熬中回忆自己的威风凛凛,带领汉军手持青铜戈的群舞充满血性,仪式感为主,舞蹈性不强。建特在宴会上依旧与奉暗暗较劲,回忆起自己加入战斗的画面,带领几个北人士兵群舞,有蒙古舞的粗犷、彪悍与刚劲。
在精绝国热闹的市集里,春君对汉的好奇,奉也绘声绘色地描述汉代风土人情。惬意的踏歌男子群舞是一幅安居乐业、富庶和谐的画面,奉、建特与他们的手下一起加入,在童谣声中跳着欢乐的“擦地舞”;踏歌女子群舞由织布女足引出,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尽显“三道弯”体态的婀娜。
3.心理时空:少女怀春
古丽米娜饰演的春君是全场最佳,身形的小巧玲珑,面部表情的丰富,肢体语言的精准与富有张力,她的活泼、可爱、风情万种让人目不转睛。在群舞中表现出众,一眼认出是精绝国王的掌上明珠。宴会上春君与奉的双人舞是她的心理活动,在独属于他们两人的时空中翩翩起舞,甜如蜜,谁看了都会心动。
从演出的社会效益看文化遗产的传承
这部舞剧从创排初始就备受关注,笔者错过了首演,从各方媒体与观众的反馈几乎是好评如潮,今年服贸会上的惊艳亮相更让人对二轮演出充满期待。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如何挖掘与转化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思。舞剧《五星出东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功用,从目前取得的社会效益来看,作品已成功让我们对博物馆中的织锦护臂产生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对考古还是对历史文化,最终我们都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凝聚力。作品中的织锦护臂从博物馆走出来,以生动、感人的方式再次“活起来”,在展示文化遗产成果、激发新的生机活力、维系民族情感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目前作品在奉的牺牲这一情节的前后衔接欠清晰,奉的舞蹈驾驭能力与春君不完全匹配,春君出场前的剧情略微拖沓,瑕不掩瑜,相信作品将继续打磨提高,期待第三轮演出中更完美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