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14的《十五讲》部分,考察了《肖申克的救赎》。作为豆瓣评分第一的电影,拿出来作为上戏改革的第一年的考题,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今年,则很有可能是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霸王别姬》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
01
《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
在电影的开篇,是一个固定镜头,一个昏暗的大门, 接下来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中略带小心不安的走进了这间大门,此时的场景,若不是有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说是阴森,恐怖的。
随着二人进入画面,镜头也从原先的固定镜头变成了跟移镜头,两个人走过了这个昏暗的走廊,一个新的声音——大概是扫地的声音出现在画面中,与此同时看台上的座椅和地上的划线交代了影片的场地——体育馆。接下来,在一片安静空荡却又带有一点阴森的体育馆中突然传来一声很大的“干什么的?”这一高声问喝吓到了段小楼, 相信也吓到了正全神贯注的观众。段小楼回了神,看到了扫地大爷,对答道:“京剧院来走台的。”边说还附带着点头哈腰的,话语和动作中都充满了卑微。在之后的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能体现出鼎盛时期的段小楼与这个开篇形象的鲜明对比,只有反复回味大概才能看到这部影片更多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甚至有些自傲的少年变成这副卑微的模样。在回看他旁边的程蝶衣, 虽然一身行头,脸上充满妆容,但那份骄傲从容感觉仍在,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程蝶衣还是那个程蝶衣,而段小楼已经不再是那个段小楼了。
这两个镜头,是作为一个倒叙的形式在影片中存在的。
接下来,进入影片的正题。
从片头霸王别姬四个字消失之后,首先出现的是一个黑白影片镜头,同时出现文字交代时间时间及背景—— 一九二四年,北平,北洋政府时代。
电影的开篇使用了接近三分钟的黑白影片的效果,大概是为了营造出那种古老,遥远,但是又现实的气氛。让人对影片产生一种质朴的厚重感。直到小石头(儿时段小楼)被师傅打板子时,画面才逐渐有了颜色,仿佛是由于小石头真实的疼痛感催发出的生活的真实的色彩,让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影片的第十五分钟左右,被安抚的小豆子抱着小石头酣然入睡,背景音中孩子们练声的声音逐渐响起,镜头切换到孩子们在江边练唱腔,小豆子手中还抱着那个绣花手暖。下面一个镜头,出现镜头叠化,镜头再次清晰的时候,小石头和小豆子已然从孩童变成了两个少年郎,这里运用的是一种常见的时空转换的蒙太奇镜头,同样的场景, 同样的事情,过度主人公的成长。
少年时代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在练功房和师兄弟们一起练功的场景大多是用一些冷色调的镜头,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这段时光在他们的人生中是艰辛的,冷酷的。但对于两主人公单独存在的镜头,大多使用了较暖,较模糊的画面,可能也是在表达两人在一起时的温暖之外,也存在用模糊镜头来表达模糊不清的感情的意义。
小癞子之死是对程蝶衣影响很大的一件事情,由于小癞子是同程蝶衣一起逃跑,在程蝶衣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还是要在戏台上体现的时候决定回戏班子。至于小癞子内, 也许是独自一人缺少了逃跑的勇气,也有可能有其他原因, 总之他们一起回到了戏班子。
本段视频内容中一共出现了33个镜头。除了常见的的叙事镜头,小赖子的悲惨结局在这段影视作品中主要用四个镜头展示。前3个镜头的景别分别为远景,从远景至中景,中景。悬挂的绳子和飘浮的烟雾暗示了他将要结束的短暂的悲惨命运。最后一个镜头立刻扭转手法,切换为远景,观众猝不及防的看到:空旷的训练场内悬挂的大量绳索中,小癞子瘦弱的身体也悬挂在其中。随着屏风坍塌时的尘土飞扬,镜头仿佛氤氲了《霸王别姬》这部作品的印象主义光圈。
在这33个镜头中存在有4个跟镜头。首先是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回来后,用一个跟移镜头表达了师傅生气并追打他们,暗示了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枷锁。在逃跑过程中, 用纵深镜头描写,小癞子朝着镜头深远处跑去。第二个跟拍镜头先是俯拍小石头从凳子上爬起来,镜头随着小石头的奔跑开始移动,然后进行跟拍,景别此时从远景到中景最后至近景,镜头黑幕一瞬后,小石头以奔跑的形态再次回到镜头中来,镜头保持跟拍,景别以中、近景为主。第三个镜头,追逐的镜头突然停止,一种闹之前可怕的静。紧接着就是一个低角度的镜头,小豆子随之趴在凳子上被师傅毒打,而小癞子在一旁一边惊恐的观望一边像发疯了似的的往自己嘴里塞满了糖葫芦的行为也预示着他下一步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后面跟镜头在本片中大量出现,本段落中除了追打那3 个镜头采用了此种运动方式外,在师傅打小豆子前有一个跟镜头,后小癞子上吊,小石头等人往练功房走去,镜头后移但小石头的惊异的脸一直在镜头前方,此时镜头光线比较暗淡,带来一种人群蜂拥而至的恐慌感。随着人物行动镜头跟上,空间变为练功房,随后带出小癞子自杀的镜头。
小癞子之死这个事件在接下来对程蝶衣的影响一直比较大,甚至可以说是一生的影响,以至于直到他成角之后听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音都依然会陷入沉思。
在影片的41分30秒,出现了少年戏班子的全部少年合影一幕,在快门按下前的一瞬间屏幕闪到了已经长大成角的小豆子和小石头单独拍照的场景,此时的小豆子就是程蝶衣,小石头就是段小楼。影片在这里通过拍照,再一次完美的完成了一次时空转换,使影片进入到了更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时候,影片中再一次出现了一行字幕介绍时间背景——1937年7.7事变前夕。
在成角后的第一场演出中,本剧的另一个关键人物登场——袁四爷。对于袁四爷这人物,镜头多给到仰拍的视角,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多半比较高贵,并且对于袁四爷那里的光线处理经常使用半明半暗,仿佛预示着这个袁四爷人物设定的模糊,很难定义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这一点在之后的影片中也将会得以论证。
两人在后台化妆的场景多半采用中景和近景,偶尔有程蝶衣为段小楼勾勒几笔的时候也会给到几个特写。运用中景是为了更加完整的介绍在这个环境中两位主演的行为和语言,近景则是使观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角色身上,而特写是为了凸显出某一特殊时刻的微妙表情。
《霸王别姬》这部作品在镜头的运用和声音的处理上非常经典,制作精良细腻,影片情感十分充沛,使受众有较为强烈的情感带入,又运用丰富的镜头和声音效果使受众随着影片中主人公人生的起起落落而跌宕起伏。可谓是电影史上的一部成功巨作。
02
《霸王别姬》的电影形态
电影《霸王别姬》是我国电影发展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代表作,其是陈凯歌导演在综合分析李碧华同名小说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的,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综合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将个人思想追求和艺术风格充分的融入其中,以全新的艺术形态展现电影的价值,形成了史诗风格的电影艺术效果,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在对影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察电影的重要事件、信息线索、环境设置以及人物关系等,把握电影背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人性与魔性的冲突等,从多角度对影片进行解读,进而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影片的艺术价值。
一、《霸王别姬》影片的电影形态
陈凯歌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电影形态艺术的追求,并且其希望能在改革尝试中融入新的元素,通过作品对电影形态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在陈凯歌导演创作《霸王别姬》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采用摄影镜头推进和变化的手法,针对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进行安排,产生了情节跌宕起伏、命运悲欢交替的电影创作艺术效果,陈凯歌所要向受众群体表述的内容也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对电影创作方面涉及到的关键因素角色表演进行分析,在《霸王别姬》中角色表演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对语言结构的设置,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呈现影片艺术性,陈凯歌导演对演员进行挑选,不论是巩俐、张丰毅还是张国荣,都较好的将影片内容呈献给观众。同时,陈凯歌导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重视造型加工工作的开展,在精细造型的基础上通过简练明确的镜头呈现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在紧凑的节奏中系统的展现故事内容。这些都属于陈凯歌导演在创作《霸王别姬》影片时融入的新形态构思,能系统的展现导演的匠心独运,电影也体现出人文性和商业性融合发展的特色。
影片《霸王别姬》虽然在形态构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调整,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霸王别姬》电影仍然能展现出陈凯歌导演在电影创作方面的主要特征,在电影语言的设计方面,陈凯歌导演进行适当的创新,电影故事情节变化方面的人文深度也更加明显。在陈凯歌导演对电影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后,电影艺术风格充分的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对电影宗旨进行强化方面,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文化的反思。影片创作方面形态的调整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全新的艺术形态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肯定,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影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在丰富观众精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观众基于影片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霸王别姬》影片的格局艺术
(一)《霸王别姬》影片的史诗格局
研究《霸王别姬》影片的格局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影片所表述的时代背景进行系统的解析。在《霸王别姬》中,主要故事情节从1924年逐渐过渡到抗战胜利后,再到新中国成立,并且对文革时期的背景进行了表述,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按照时代背景的变化,能够将影片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段落,不同的段落之间存在明显过渡的情况,并且陈凯歌还是用字幕标示出故事情节中较为明显的转折点。如在影片中北洋军阀占领北平、新中国解放、文革开始等就使用字幕进行了具体标注。陈凯歌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镜头生硬的对时间进行推移,而是选取合适的过渡手法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自然的感受到时间的变化。例如在影片开场部分,导演陈凯歌在镜头中构造了皑皑白雪、潺潺水流、炎炎夏日、活泼孩子所组成的画面,并且采用声画结合的手法,融入了孩子们“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活泼音乐调子,引导观众从童年走向少年。这里与影片中少年穿着棉衣朗诵“自古人生在世……以后名扬四海……”台词紧密衔接在一起,在场景转换中反映出冬、春两个季节的变化,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戏班少年经受严格艰苦的训练埋下伏笔。其后,陈凯歌导演使用镁光灯闪现的创作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作为小石头的段小楼和作为小豆子的程蝶衣终于长大成人、以全新的身份登场亮相的情景。在电影中,为了更好的表现程蝶衣的义子小四与程蝶衣绝交的场景,还适当插入了声画不同步的布局方式,在人物话音尚未落下的时候就融入锣鼓的声音,向观众暗示后续出现的争抢演绎虞姬的情节。由此能够看出,在陈凯歌的镜头中,《霸王别姬》采用史诗般的创作格局,将当时社会背景下“梨园”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情况充分的展现出来,不仅能够引发观众对于战乱年代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哲学思考,还能通过电影中“霸王”和“虞姬”的遭遇映射当时我国社会现实,使观众从梨园艺人的人生故事追溯楚汉战争再深刻品味英雄的悲剧命运,在深刻诠释梨园艺人舞台生命的同时,也为观众从更深层次上思考历史和人生做出了积极的引导。
(二)与史诗格局对应的艺术追求
在影片《霸王别姬》影像创作方面,陈凯歌导演引入声画结合以及声画不相容的手法,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了影片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也为陈凯歌对影片史诗格局的追求奠定了基础。综合分析陈凯歌导演在影片创作方面对史诗格局的追求情况,能看出其不仅融入了内涵丰富的对照艺术、变化多端的配乐艺术以及共融的声响艺术,还对色彩艺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在妙趣横生中形成对观众群体的强烈吸引力,也从侧面帮助观众群体逐步加深了对影片艺术内涵的理解。下面就从不同的艺术追求角度对《霸王别姬》影片史诗格局的构造进行更加系统的解析。
1.对照艺术
从对照艺术角度进行解析,影片《霸王别姬》在创作方面总体史诗格局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都贯穿融入了对照的表现形式,将雨果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系统的表现出来,进而确保电影的视点能够向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集中,深刻反映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人性现实,进而逐步向观众呈现对称、严谨的艺术风貌。同时,从时间维度进行全方位解读,能够看出在对照艺术手法的作用下,电影《霸王别姬》能够让观众产生厚重的历史感和迫切的现实感交汇互融的体验,陈凯歌导演通过宏观时代大背景与微观小人物命运的对照,引发观众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而在空间维度上陈凯歌导演通过对“戏中戏”手法进行合理化的应用,将戏里戏外主人公所体现的不同性格充分塑造出来,实现了对程蝶衣经典荧幕形象的成功刻画。对影片的总体结构进行细化解读,能看出对照艺术具体从宏达的叙事以及个性私语的对照、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比、叙述的历史性与心理时间的停滞性角度得到综合体现,而从交错的舞台人生角度进行分析,能看出陈凯歌导演在创作中采用戏里戏外对照的叙事方式将背叛的段小楼和忠诚的程蝶衣人生对比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主人公程蝶衣作为艺术家的疯魔和段小楼作为凡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清醒,进而在独特细腻的表达中,完成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表达,在美与丑的对照中实现对影片艺术价值的深化。
2.配乐艺术
陈凯歌导演在创作《霸王别姬》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史诗格局,在配乐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分析《霸王别姬》影片能够看出,配乐部分主要由弦乐、京胡以及箫组合而成,其中京胡配乐的部分,整体声音效果高昂激越,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弦乐部分则相对低沉,能够展现出忧伤的情感基调,抒情性相对较强;箫声的应用也较为独特,在如泣如诉的声音中将哀怨的情感色彩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在片头部分就配合京胡加以呈现,在很短的京胡部分演奏中奠定了全影片梦幻性的情感基调。在小豆子多余的手指被切除后,伴随着凄惨的京胡生小豆子向祖师爷磕头,小豆子按血手印凄惨的叫声和京胡凄凉的声音形成配合,将导演所要表现的对命运的控诉清晰的呈现出来。而在表现小豆子母亲在临行前为小豆子披上棉衣的过程中,用如泣如诉的弦乐进行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群众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在箫声的应用方面,一般主要用以表现主人公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情感,不论是小石头在雪地中颤抖时小豆子深情的站在他面前,还是段小楼与菊仙订婚时对程蝶衣失落的表现,都用箫声体现二人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部分情节中箫与弦乐融合交映,有效传达出情感的共鸣和灵魂层面的交流效果。在影片的结尾部分,用悠扬的箫声表现段小楼和程蝶衣在暮年阶段继续排练,并通过箫声和京胡音乐的转变,在快节奏的虞姬自刎部分音乐中,暗示出程蝶衣已经下定决心,此处箫声与程蝶衣的特写镜头融合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并使用音乐骤然停滞营造出悲痛的情感,表现凄凉沉郁的氛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配乐方面为了表现袁四爷的特殊性,还用月琴辅助塑造袁四爷的人物性格,在轻柔的月琴音色中表现袁四爷变态的心理特点,整体艺术效果较好。
3.共融声响艺术
共融的声响艺术是导演陈凯歌在追求史诗格局艺术方面的一个重要尝试,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声音与画面内容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形成了独特的影视美学艺术效果,为故事情节的有效演绎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在声画合一方面,陈凯歌导演在创作中采用声音和画面融合的创作手法,用声音体现故事内容、人物情绪等,更好的表现故事内容。如在表述程蝶衣将弃婴捡回来的时候,影片中就使用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配乐,形成交响共鸣的效果,在或雄浑、或婉转、或激昂的音乐声中,塑造观众的笑声、婴儿的哭泣声、市场的吆喝声以及京剧的演唱声音,在“自古人生于世,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演唱中隐喻的表现出京剧的希望以及程蝶衣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表现小豆子流泪情景的过程中,音乐转入箫声独奏,对小豆子日后艰辛的人生经历加以暗示,产生了撞击观众心灵的艺术效果。而从声画对位的角度进行解读,陈凯歌在创作中用声音和画面在情绪、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对立关系,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小豆子被强暴情节处,伴随着小豆子被追逐成为张公公玩物情景的背景音乐是婚庆的唢呐声,更加衬托出小豆子的无奈,激发观众激愤的情感。又如在程蝶衣成名部分的拍摄中,程蝶衣被观众保卫后,却突然传来了“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音,将程蝶衣风光无限的现在和不堪回首的往事进行对比,暗示了程蝶衣的最终命运。
4.色彩艺术
电影《霸王别姬》在追求史诗格局艺术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主要从冷暖色调的对比、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以及色彩的隐喻角度得到体现。以色彩对比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陈凯歌在创作《霸王别姬》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色彩的强烈对比,并且通过色彩的对比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突出表现色彩所蕴含的象征精神意蕴。具体对影片进行分析,能看出对小豆子母亲抚摸脸颊部分进行特写过程中,主要希望能够展现母亲为了让小豆子学习谋生的本领,艰难的做出了切掉小豆子多余手指的决定,此处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一情感,陈凯歌导演使用红色衬托母亲诡异的表情,营造出令人不安的艺术效果。而陈凯歌导演对色彩音乐的应用也较为娴熟,不论是小豆子登场时用白色套袖上绣着红色荷花表现其强烈女相色彩,还是程蝶衣解毒后用白色的衣服象征新生,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人的希望,都通过对色彩隐喻艺术的应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影《霸王别姬》采用特殊的表现形态,并引入史诗格局艺术,在不同的艺术表达中形成了宏达、严谨的艺术体系,不仅成功完成了对程蝶衣经典人物的塑造,还通过系统的阐述历史故事,在情节发展、主题升华中反映深刻的历史现实,给观众带来了绝妙的观赏体验,为影片成为经典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创作基础。
03
《霸王别姬》的情节意向与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国粹之一。生产力科技化,中华文化的部分缺失,使得京剧这一国粹的传承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由于技艺学习过程枯燥、其中技巧艰涩难懂,需要许多耐性与悟性去参透,所耗费的时间长、现实收益不稳定等等因素,使得国粹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一些问题。十九大报告精神中,习主席提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并解读了文化自信的详细理念与重要性,各辈艺术家都开始思考这个理念的真正含义。
电影是一门受欢迎的视听语言艺术系统,同时也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软文化传播媒介。电影人通过洞察社会百态,对过去、当下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将电影呈现在人们面前。华语影坛诸多电影导演聚焦中国文化题材,陈凯歌导演作品凭借《霸王别姬》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国粹题材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的作品。
一、影片《霸王别姬》的艺术高度和情节内容
1992年《霸王别姬》正式出品,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影片是由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影片通过讲述两位京剧伶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悲欢离合,呈现京剧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瑰宝的坚守与错综复杂的爱欲交织。影片呈现出时代转换与人物命运转折相辅相成、社会性与民族性紧密结合、信仰与现实环环相扣。陈凯歌说他要拍一个关于“迷恋与背叛”的故事,于是他拍了这样一个“真虞姬、假霸王“的故事,人性错位与灾难重击,为影片叠加多面和丰富的戏剧性。加上张国荣对“程蝶衣”近乎完美地演绎,无论从影片还是表演,《霸王别姬》都是中国百年影史上的一座高峰。
阅读豆瓣的高分影评,发现并整理了书写影评的重点,对这部片子的评价点都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张国荣、从一而终、时代变迁、偏执。同时《霸王别姬》上映后在欧美电影界好评如潮,这是国外对于该影片的评价,评论界称《霸王别姬》是中国的《乱世佳人》。许多影评指出这部电影虽然长达3小时,却无1分钟的累赘,电影跨越50年历史,反映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变迁,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彩,气势恢宏,情节跌宕。影片体现了电影技术及美学处理上的精湛技巧,将电影艺术的妙处发挥到了极致。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士顿全球报》都对电影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影片展现了程蝶衣的一生,其实也是段小楼的一生,看似胶着在一起的故事脉络,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逐渐清晰。影片中两位伶人的一生,巅峰便是《霸王别姬》,他们的人生艺术追求,成全了自身的艺术人生,也是整部戏最耀眼的光芒,少年时期的匠心与执着、对于自己成角儿的梦想,支撑了小豆子和小石头的前半生。而成名之后,两人互相救援的情节信息量无比巨大:第一次是日本人刚进北平,段小楼因为得罪汉奸而被日本人逮捕,程蝶衣准备去救段小楼,但是由于菊仙的求救而故作傲娇不救,直到菊仙妥协,承诺救出段小楼之后再也不和段小楼在一起,程蝶衣才去救段小楼;第二次是1945年时期,程蝶衣因为上次为救段小楼而在日本人那里唱堂戏被捕,这次是段小楼为了救程蝶衣向袁四爷求救,但是袁四爷开始时却为难段小楼,意欲不救,直到后来菊仙拿宝剑威胁袁四爷,这才救了蝶衣。这段情节中程蝶衣、段小楼和袁四爷的三角关系,暗示了整部戏的重心人物——程蝶衣——虞姬,而不是两个“霸王”。
影片最后,程蝶衣过了半百人生,在动荡结束后重新演绎《霸王别姬》,看破红尘的“虞姬”释然,把人生当成戏的他,了结自己能再一次与“霸王”重聚的夙愿,也将现实的自己当成了“虞姬”,用“霸王”赠予的宝剑自刎。他们的动荡人生,与《霸王别姬》的情节极其雷同。
情节设计巧妙地借用了国粹京剧《霸王别姬》作为最主要线索,赋予围绕着这一戏剧的人物命运与性格浓厚的时代缩影,成为了鲜明、有代表性的形象;同时人物形象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情节变得生动而富有探索性,引发受众思考与回味。
二、影片《霸王别姬》的情节意象运用
1.情节意向体现普通人的困境
影片从一开始,就为这帮梨园戏班跑江湖的人群,奠定了一种基调——为了达到目的必须付出艰辛。在影片一开始,从小石头用石头砸自己的头,到小豆子母亲为了能让梨园戏班师傅教戏,把小豆子的第六只手指硬生生剁掉,转而到了小赖子上吊,戏班背景砸下来,再到小石头为了让小豆子唱好“思凡”而用烟斗撬小豆子的嘴,在清朝太监家唱戏,硬生生把“男儿郎”变成“女娇娥”……至此,导演运用这些细节揭露了处于动荡年代中的社会底层人士的艰辛无奈与顽强拼搏,也暗示了当时时局不稳定。环环相扣的意象运用,具体明确,记录了轮廓分明的视觉形象,是典型的意象主义美学标准。
2.情节意向暗示时代的阶级斗争
袁四爷在影片中似乎扮演者一个反派的角色,作为剧中的“梨园戏霸”,有这么一桥段:在第一次看到段小楼和程蝶衣演绎霸王别姬的时候,袁四爷与段小楼对于戏中,“霸王回营”走的是五步还是七步,两人意见有所出入,为之后错综复杂的人性交锋埋下伏笔,暗示了动乱年代的阶级斗争,加深了矛盾冲突。
3.情节意向牵出人物性格和内心情绪
影片中多处看到虞姬造型程蝶衣在为段小楼的霸王造型画眉时,段小楼感觉到“有神儿”,而换成了他的妻子菊仙为自己画眉时,作为曾是花满楼头牌的菊仙——每天都需要梳妆打扮的女人,段小楼却感觉菊仙画眉不如师弟程蝶衣。光从画眉这一细节,抛开师兄弟情谊不说,程蝶衣能对不是自己饰演的形象都如此了如指掌,反映出程蝶衣与《霸王别姬》这部戏“血肉相连”。自小程蝶衣所走的坎坷都是值得的,不仅仅是成为了享誉京城的角儿,也能让自己对于京剧艺术的追求到了化境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程蝶衣发现自己误吸大烟之后,嗓子变差,便悬崖勒马下狠心戒烟,说明了京剧艺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在表现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都是用了对比性场面调度。程蝶衣看到段小楼和菊仙发生关系的场景、程蝶衣在大火中烧衣服被打倒的时候与段小楼、菊仙决然决绝的场面,形成的人生旷世与悲愤激烈表现出人生无奈。这种对比性场面调度,把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加以对比或衬托,可以使对比的双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能够生动、更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和特点。
“霸王别姬”一折中虞姬是用霸王所赐的宝剑自刎。而影片《霸王别姬》中,宝剑也成了很惹人注目的道具。这把“宝剑”成了“霸王”与“虞姬”纠葛的线索。在段小楼饰演“霸王”将宝剑赠与程蝶衣时候,是“霸王”对“虞姬”的感情。而让想成为“霸王”的袁四爷将宝剑赠与程蝶衣的时候,宝剑成了“霸王”对“虞姬”占有欲的表现。在最后互相揭发之后,程蝶衣将宝剑掷入火中,随之是心碎,心碎是因为昔日保护自己的“霸王”成为阶下囚并把自己出卖,自己收养的小孩、带出来的徒弟将自己批斗,最后用宝剑结束了自己的“虞姬人生”。
开篇死灰色调与结尾虞姬用宝剑自刎的情绪很相似。电影美学在其中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将整场电影情绪把控非常到位,利用高潮迭起的情节和不断出现的意象,激发受众对于情节的探索欲望同时,能让受众不断反思这些意象带来的深层含义,回味无穷。
三、影片《霸王别姬》的文化传承精神
文化的传承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需要传承者付出相当大的心血和耐心,影片中为了正在演绎好京剧这一国粹,主角们从小便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坚持。
《霸王虞姬》中当小豆子和小石头还未成角儿的时候,他们在训练时候所忍受的痛苦要比别人大很多:小石头为了稳住观众,用石头砸自己的头;小豆子因为母亲是妓女而且先天残疾,受到伙伴们的排挤;两人练功没少挨打、在寒冰中顶着水扎马步;最后小豆子还经历了前朝太监施暴……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他们懂得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感悟到了《霸王别姬》中的真谛,从而能把这一折京剧演绎好。程蝶衣和段小楼对于京剧都非常刻苦钻研,正如“霸王”段小楼能时刻注意“虞姬”程蝶衣的剑,而程蝶衣能把“霸王”的眉毛画得无比神气,在对京剧艺术进行塑造的同事,也传递着一种国粹艺术需要刻苦修炼的教化性意象,坚忍不拔、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端正自己对于艺术的态度、牢牢记住传承的初心,才能尽可能不让这些技艺失传。
自党的第十九全国代表大会中习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对于我国文化传承的使命愈发沉重,而电影是一样具有极高吸引力的视听艺术,不仅能成为受众视听享受的产物,更能成为创作者们无垠的创作平台。创作者们能够挖掘更多国粹题材,用电影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达到电影的大众传媒效果,能够使得国粹更好宣扬和传承。
好了,今天关于《十五讲》这部分,暂时给大家分析这么多,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或者对今年增加的内容还有所担忧的话,可以参加我们即将到来的614的集训课程:
基本信息
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614考察知识点面广细致,单纯从书本看难以把握电影电视的基础知识,考题难以综合把握。按照各个专题把知识归纳到一块,考点频出。只有通过专题的系统学习,整合相关知识点,拓展个人,结合经典人物作品分析,以点连面,以面建体,形成学科宏观知识框架,才能触类旁通,逐渐建立答题逻辑思维与框架,答论述题时才能迅速定位知识点体系,才思泉涌。经过了近三个月的学习,同学们对于614所考察的知识点、重点都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接下来的10月、11月,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重点:第一,专题热点。第二,刷题。专题热点是把614所涉及到的电影名片十五讲、电影工业、电影史、电视史以及今年新增加的几个模块等知识点,按照时期、阶段、人物、作品等分别进行梳理。同时,也要把握好上戏出题老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将热点与知识点进行结合,一方面梳理具体热点与具体知识点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将热点作为实例放在答题中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刷题批改是10月后每周两套完整套卷,采取一对一定时定量并完整批改的形式,逐步培养起大家的做题的感觉,为什么需要一对一的精练精改?考题无标准答案,需要整体知识有个很好理解,即使基础知识再扎实,课本内容也很难应付试卷当中信息量大、摸不清方向的论述题,大量研读经典名家论文,不断扩大并丰富知识面,提升自身文笔与学科素养,拉线成网,整合精彩观点与拓展理论,学习论文逻辑框架,并灵活应用到论述题的小论文写作当中,答案才能在上千份卷子中脱颖而出。以真题为导向,论文为扩充,辅以答题技巧更是锦上添花,让你的答案不再是长篇大论,采分点不准,观点不明,一对一批改让你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为每一个考研学子定制属于你自己的提升方案,针对性个性化更强!
课程安排
图片
第一阶段:10月-11月
【614各部分专题梳理】
【上戏22年614新修改、增加部分内容讲解】
【上戏614出题老师最新关注热点解读】
【每周2套套卷训练】
第二阶段:11月
【上戏614答题技巧、答题思路解读】
【上戏614热点运用】
【每周2套套卷训练】
【试卷精批、实在不会的题目,答案可一对一定制】
第三阶段:12月
【上戏614最后18题】用18道题覆盖上戏614的简答论述题
【上戏614最后12套押题卷】
课程报名
图片
直接联系小编即可: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