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到,19世纪末,美国中产阶级展示音乐修养的办法是弹钢琴,其实,这不仅仅是展现音乐修养的办法,更是欣赏音乐的办法。换言之,当时要想欣赏音乐,只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听”来欣赏音乐,是三、四十年之后,也就是1920、1930年的事了。除了靠弹奏来欣赏音乐,在当时还有一种更大众、更流行的欣赏音乐的办法---看剧。
19世纪早期,在美国流行起来了一种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充满种族歧视的一种舞台剧—黑脸剧(Minstrel Show)。这种黑脸戏的演员大部分都是白人,这些演员通过把脸涂黑装扮成黑人,并模仿黑人的行为语言来进行搞笑表演。为了制造搞笑效果,剧中的黑人形象都是又懒又笨又滑稽的。这种黑脸剧并不是群口相声,也不是脱口秀,不光语言搞笑,还得有各种肢体搞笑表演。那这就需要借助音乐了,有点像现在的音乐剧,演着演着演员突然开始唱歌。黑脸剧在当时可谓是非常流行,而这些歌,也就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黑脸剧对音乐的需求自然就带动了一大批音乐人为其写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Stephen Foster。他在短暂的38年生命里共写了200多首歌,大部分都是为黑脸剧所写。并且有很多歌都成为经典,直到现在还在流行,并且不断被翻唱。有些歌曲更是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绑在了一起,比如“Oh, Susanna”,这首歌见证了加州淘金的岁月,是当时每一位加州掘金者们的圣歌。StephenFoster如此的成就也让他被后世称为“美国音乐之父”,但是他却没能收获和他历史地位所匹配的经济收入。因为当时的美国版权意识十分薄弱,写歌的人根本拿不到多少钱,绝大部分的钱都让音乐出版商挣走了,因为他们把音乐变成了sheet music(乐谱),然后卖给别人,以此获利。所以Stephen Foster去世的时候穷困潦倒。
虽然照片有点发黑,但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个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