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奇迹:安得广厦千万间(八)

发布时间 :2021-10-11

​​前情提要:


大历史的洪流奔涌而来,吴庆瑞与自己大学时代最好的密友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最终成为对阵双方战壕中的领军人物。

海峡派们以伦敦为中心开展自己的事业,一位中文互联网毫不知名的英国首相,却开启了一段影响至今的巨大社会变革,这塑造了海峡派们初始的政治意识和身份觉醒。

左派坚守马来亚开展游击战争,照搬北方母国模式的他们却遇到了新困难,革命陷入低谷。

最强的英校生和华校生在欧思礼路38号相遇了,他们一见如故,决定成为彼此的盟友。当然,只是暂时的,互相利用的盟友。


(九)双子星

 

欧思礼路(Oxley Road)位于新加坡中部,距离游人如织的乌节路和总统府均不远,却人迹罕至,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小街道,38号的外观亦平平无奇。

 

二战前这里是欧洲人喜欢的中产阶级社区,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后,由日本平民“接收”了欧洲人的房产。

 

李光耀原本也可以是一名优秀的商业人才。他在日据时期先涉足胶水生意,后进入黑市买卖物资,斩获颇丰。在日本投降之前,这位人才又敏锐预测到日军发行的香蕉币即将失去价值,从而大笔购入非货币资产,最终大赚一笔。战争结束后,他从敌产管理处手中租下了欧思礼路38号,当成整个家族的居所,最终让这里成为全岛最神秘的地址。

 

当然,最近一次让这个地址登上国际媒体头版的,是李光耀去世后老宅的归属权纠纷而导致李家的兄弟阎墙事件。

 

位高权重的总理大哥希望将父亲的祖屋建成纪念馆,而他的亲弟弟、妹妹却对这个决定深恶痛绝,不惜在互联网和媒体上公开决裂,最终搞出一连串骨肉官司。

 

李家第二代兄弟/兄妹之间的纠纷,如大家有兴趣可在本文评论告知,我找机会另文再叙,相信一定会让大家茅舍顿开,把这一地鸡毛分析透彻。

 

但就事论事,大哥希望将此地建设成为纪念馆的理由非常充分,这栋房子实在是见证了新加坡政治史上多个重要的转折点。

 

而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转折点,毫无疑问就是1954年李光耀与林清祥/方水双的这次会面。

 

1. 华校生的佼佼者

 

李光耀在自家的会客厅,打量着坐在对面的林清祥和方水双。


第一映像,这是腼腆、说话慢条斯理、谦虚却又认真的两位年轻人。(He was shy, soft-spoken, modest, serious man.)


虽然肤色、外貌甚至性格都很类似,但李光耀很清楚,这两位其实是与自己、吴庆瑞、杜进才等人从完全不同的文化、语言和环境中培养出的全新物种。


林清祥和李光耀林清祥和李光耀

林清祥1933年出生在新加坡的一家贫穷家庭,家里共有13个孩子,他是老二。由于正值大萧条经济不景气,林家不得不举家搬迁至马来亚讨生活,最终定居于柔佛州,林清祥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


柔佛的成长环境与新加坡截然不同,李光耀们在英华学校,在莱佛士学院享受青春的时候,林清祥们就读于华文小学,教学语言是中文,教材也多为中国进口。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马来亚华社震动。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号召了,南洋华侨也开始了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


南洋群众们纷纷慷慨解囊,热血青年们参加南洋机工,甚至主动回国参战。


林清祥的叔叔就是其中一员,在主动回国参战的前夕,他把自己的侄子拉到一旁,为他讲述了自己宁愿冒着放弃生命的危险,也要回国直面敌人的意义。


林清祥后来回忆道:


“我那时还只有5,6岁,叔叔经常抱着我,为我唱抗日和爱国歌曲,例如“中国不会亡”,以及“美哉,美哉中华民族””。

“I was only 5 or 6 years old then, my uncle always held me and sang anti-Japanese and patriotic songs, like "China will not perish" and "Oh, the beautiful Chinese nation" ”。


1942年日本占领马来半岛全境,林家作为抗日分子,不得不举家逃离。他们辗转飘零至雨林深处,开辟了一片田地,养猪养鸡,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二战结束后,林家返回柔佛,却发现老屋已经被日本人夷为平地。愤恨不平的他们开始重新建屋,从小生意起步,生活逐步有所好转,林家的孩子们也重返课堂。


但柔佛实在太穷,上完小学就没学可上。林清祥父亲发现二儿子聪慧异常,于是咬牙让老大停止了学业,这才凑够了将林清祥送到新加坡上正规华校的费用。


此时已是1950年,林清祥在新加坡最好的华校之一华侨中学(Chinese High School)开始了自己求学生涯。在这期间,他也认识了自己未来最好的伙伴和战友,方水双。


林清祥和方水双在大选中林清祥和方水双在大选中

但华校生的世界也并不尽如人意。


英国人对华校生的歧视很严重,学校经费都由华社、工会、商会等捐赠,政府不出一分钱。在殖民统治下,所有的公务员岗位、重要的商业企业都使用英文,华校生除了几家华人银行、店铺、工厂之外,根本没有上升空间,失业率很高。


但此时在遥远的北方,母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也已在华社中流传。那些遥远的开国英雄们在朝鲜战争中又立新功,他们的光芒是如此耀眼,哪怕连英国人的报纸也不得不报道他们的英姿,华校生的爱国热情如同一把火炬般被点燃了。


在这种教育及内外部环境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林清祥和方水双,无论是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觉醒,都和李光耀们完全不一样。


李光耀等人一直要等到二战结束,赴英国留学受到歧视之后,才觉醒自己的身份意识:


我是来出生于马来亚的华裔,和英国人是完全不同的种族,是被他们歧视的种族,我们要推翻殖民统治,建设一个类似于英国(民主社会主义/费边主义)的新国家。


而林清祥和方水双的身份认同成熟的要早得多,早在童年时期就已初具雏形,日本的侵略更是痛入骨髓:


我是出生于马来亚的中国人,不仅和英国人是完全不同的种族,更不认同英国人的统治。我们要推翻殖民统治,建设一个类似于苏联/母国(共产主义)的新国家。


在那个年代,南洋各地有无数志存高远,恣意报国的热血青年,但苦于英国殖民统治的歧视,以及上升通道受阻而郁郁不得志。


林清祥和方水双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1951年底,新加坡华侨中学初三的学生林清祥,因为参与罢考事件,遭遇英国政治部逮捕拘留一周,后被开除出学校,从此被剥夺了应有的读书权力。


既然读书没法读,那就反了吧。林清祥先是加入了反英组织,后又开始工会运动。


事后证明,他是天生的革命者。


根据其他人的回忆录:


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是林清祥梦寐以求的事。 他亲身体察最底层的劳动工人求生存、求温饱的疾苦; 他认真细心为劳动工人提出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等合理诉求;他热情带领工会积极份子,号召各业工人团结起来参加工会,向资方展开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斗争。 当年林清祥刚担任各业工联的总务时,会员仅近千名,不到一年,却增加到三万多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林清祥在各业工联等工会的领导能力和表现以及他当时所发表的言论和主张,也就使他很快地成为当时新加坡进步工会和工人群众之中最有威望的一名工运领袖。


在进入欧思礼路38号之前,林和方的正式身份是新加坡巴士车工友联合会的带薪秘书。


2. 相约建党​​​​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