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物」
維多利亞時期的情|色照片包括從女性腳踝的一瞥、各類穿著華麗束腹/底褲的煽動性的照片,到一些顯然沒有穿著底褲的模特的圖像。通常來講,女性晨起穿上的第一件衣物基本不會成為成人娛樂的焦點。女用內襯衣(如圖1所示),與其說是傷風敗俗的具象化,不如說是文化上承載著「純潔」意義的物品。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尾聲,肥皂廣告可以是一位僅穿著女用內襯衣的年輕姑娘,頭髮隨意地垂落在肩頭,這樣的形象仍然是被視為是貞節的。
圖1:維多利亞時期女用襯衣
女用內襯衣通常為棉製的,雖然款式逐年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整體保留了帶有飛飛袖的、沒有腰身的筒形特徵,穿上後露出手臂與小腿、並且是深V領。有著這類剪裁的睡裙在英國商業街上的店鋪裡仍然能買到,雖然維多利亞時期所定義的女性睡裙暴露度要低得多,手臂與雙腿均被遮蓋住。
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會穿著底褲。現在我們所說的內褲其實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創作,雖然在更早的時期也有些許殘留下的證據,但是直到維多利亞時期底褲才成為社交禮儀上必要的衣物。維多利亞時期的底褲是兩條分開的及膝長的褲管在腰部被一條腰帶繫在一起(如圖2所示),顯然這會使腿中間的縫隙毫無遮蔽。
圖2:1856年手工縫製的女式開襠底褲
起初很多人敵視這樣的衣物,認為這是對男性內衣物的模仿,非常敗壞女性的美德和聲譽 - 聖經強制女性不得著男裝(同樣男性也不得著女裝)的禁令對長久以來這種觀念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這類衣物一直以來為性工作者穿著,作為最後一層挑逗意味的衣物脫去。歐洲其他國家的女性,如法國,很常穿著,所以也為底褲帶來了更多的抵制的聲音。
除此之外,人們對底褲的敵意還有另外一些實際上的原因。底褲作為額外的一層下裝通常會穿在層層疊疊的長裙與襯裙之下,每一層裙裝的長度都是從腰部到踝部,如此一來,再多穿一層底褲使得換起衣服來十分不便,尤其是女性有內急需要解決的情況。
裙襯(crinoline = crin au lin)的發明帶動了底褲的流行。裙襯是由一圈圈的鋼骨架與棉布條製作的、用以支撐起女性的裙子,使裙裝遠離身體的一種衣物。而當外裙被托起,解決內急時就方便了許多,但是這又帶來了其他的問題:任何草率的舉止或是突如其來的一陣風都能將裙襯掀起一定的角度,使雙腿暴露出來。所以底褲在這種情形下既可以起到保暖,又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遮蔽作用。
隨著時間推移,底褲被更多人接受,維多利亞女王也成為了底褲愛好者,現在在全英國都能找到無數件隱蔽得繡有維多利亞女王姓名縮寫的樸實的棉質底褲。維多利亞女王比較喜歡穿著兩腿縫隙被部分縫起來的款式,這種款式在1880年前比較流行,世紀末出現的全縫型底褲女王大人就沒有繼續追逐潮流了(XDDD)。
這類私密的衣物意味著他們是當時最常在家裡製作,即便成衣市場有能力也有條件大規模生產,商家也不會高調售賣這類衣物。維多利亞時期家裡縫製的底褲的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簡單的剪裁與形狀,人們可以用同一個款型來滿足家裡所有女性的需求,僅需要一張簡單的圖紙即可獲得所有裁衣所需的信息,不像比較複雜的襯衣可能需要一份完整的版型紙才能製作。維多利亞時期的底褲大多很樸素,比較注重實用性,少數會飾有蕾絲,而現在偶爾能在古董店裡找到的絲綢面料的底褲更多是愛德華時期的流行款。
在女用襯衣和底褲之後,最後一件用於完整遮擋身體的內衣就是筒襪。筒襪通常是棉、羊毛或絲綢面料的,1837年起就可以通過機械紡織製作,並且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可供選擇。白色筒襪在19世紀初時比較流行,但是從1850年起不同顏色、不同圖案的筒襪開始變得流行,尤其是受到那些年輕、大膽的姑娘們的喜愛。綠色、淡紫色、格子紋、漩渦紋、條紋、波點紋僅僅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小部分。這樣一來分,當這些姑娘們的腳踝不經意地出現在他她們的追求者的眼中,會得到非常優渥的回報。
更保守的黑色筒襪在世紀末的時期廣泛著用,尤其是那些還未進入青春期的、常穿著短裙露出小腿的女童。羊毛是最保暖的面料,也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羊毛,因為其優越的隔熱性,也通常被認為是最有利健康的。絲綢筒襪被認為是一類僅有少數人能負擔得起的奢侈品,也通常需要更多的保養,脱絲時也需要更費力的縫補。
1880年起,女性開始使用吊襪帶。最開始是分離式的吊襪腰帶(圖3),後面逐漸演變成直接縫製到束腹的底部(圖4),但是在此之前,維多利亞時期的筒襪是直接固定在腿部,在膝蓋上面一點被繫緊(圖5)。如果繫得過緊會導致靜脈曲長,但是不繫緊的話筒襪會和吊襪帶一起滑落到地上,被鞋子拖拽著走,這樣會使當時的女性感到無地自容,因為不論是筒襪還是綁帶,在那時都是被認為極為私密的衣物。
圖3: 吊襪腰帶
圖4: 底部帶有吊襪帶的束腹
圖5: 固定筒襪用的綁帶
女用襯衣、底褲以及筒襪因為緊貼皮膚,所以一般是需要經常換洗的,每日換洗為最佳。但是還有一種衣物是基本上不能洗滌的(即束腹),這就意味著最貼身的衣物的潔淨度更為重要了。
束腹相關的內容因為有點多,所以想了想放在下一篇裡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