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金秋十月,普通品种的稻谷已收割得差不多了,但吴泾镇星火村的一片稻田里,有一块长势喜人,特别引人注目,它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且要到11月中上旬才成熟,这就是青安农场种出的“巨型稻”,亩产1600斤,颗粒500粒,不用说,可以遮荫避日、禾下乘凉。
农场主李孝青,作为闵行区新型职业农民,农学科班出身,曾自费游历欧洲十几个国家,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其经营的农田里,种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农作物,因为他的农场同时也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市农科院等科技兴农项目的实验基地。
,时长00:15
“高人一等”、产量喜人、生育期较长
星火村的这片稻田里,竖着一块李孝青亲手设计制作的牌子,介绍这种水稻,第一个特点是“高人一等”,“这个水稻的株高达到了2.19米,比一般水稻穗子大、谷粒大、千粒重,单穗500粒,亩产1600斤”,站在巨型稻田里,李孝青乐呵呵地说,今年试种了约200平方米,它生育期较长,11月份成熟,当然也可以“禾下乘凉”。
图片
巨型稻一人多高,已成熟的普通品种就矮了许多
“巨型稻”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这片稻田也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这要提到李孝青创办的科研种植基地。喜欢种田的李孝青2017年在家乡吴泾镇承包了810亩土地,成立了上海青安农产品有限公司,“周边有两所高校,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都有生物农业类专业,需要相应的科研种植基地”,他就建立了一个有水稻和设施园艺类的综合农业科研种植基地,专门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场地和种植管理服务。
“一般的公办科研种植基地,硬件条件都不错,但他们工人管理是按点上班”,李孝青说,“农业生产要根据天气、生长情况综合管理,甚至有些需要夜晚进行,我创办的这个科研种植基地由几十年经验的专业老农专职管理,半夜工作是经常的事,这样才能让农作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良种良法做出最精准的试验”。
也正因此,他被多所高校及机构的农业院所纷纷看中,上海师大、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也都在他的基地里安排了试验示范项目,“巨型稻”便是其中之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拿到了上师大遗传所提供的特殊的种子”,李孝青说,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就是展示下成果;小面积推广还是要看科研院所。而仅国庆期间,借助农场推出的农场亲子游项目,这片稻田就接待了1500人次前去“看新鲜”。
图片
今年6月份刚种下时的这片稻田,有白鹭在飞
除了农业试验,李孝青还申请了区农委、科委的现代农业项目,“希望我的基地以后是一个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
农社对接年销售额1000多万
李孝青是土生土长的闵行区吴泾镇人,生于上海近郊农村,受家庭影响,从小喜欢田园生活。中学时,受到了袁隆平等事迹感染,以农业为兴趣,高考时全部志愿都填了农业大学,最终考入沈阳农业大学。
在大学时期,李孝青主修生物技术专业,但他不满足于自身专业,而是如饥似渴又自学了农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在校期间,还担任了学校社团三农问题研究协会会长,带领社团成员做调研、写报告、关心三农政策。
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上海,决定到企业中实践,“在具体操作中的跌打滚爬更能积累经验”,先后在多利农庄、上海谷裕蔬果专业合作社工作,从基层工人做起,问老农学习经验,最终做到了基地负责人。
2011年,区农委和区社建办联手尝试农产品进社区直销,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多受益、让市民少花钱,李孝青开始尝试此项目,从采收、物流、零售、社区对接,探索出了一套良好的农社对接模式,使居民和农民能有机结合,居民不但每天可以在社区买到基地生产的新鲜农产品,还可以到基地认领农产品、采摘农产品,为基地扩展了销路,还带来了观光体验农业的客源。如今青安公司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市场,还要从其他基地采购,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服务的社区分布于闵行区、徐汇区、静安区等,服务的社区数量有50个,覆盖人口10万人。
图片
农场不定期举行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活动
图片
周边小河清澈蜿蜒,有时还能看到小鸭子
2020年,李孝青开始尝试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活动,接待吴泾镇社区学校、紫竹小学等学生前来劳动实践,同时进行一些节气、农史等教育,还组织学生参加水稻插秧、收割,蔬菜种植、采收、观摩拖拉机翻地等,年接待人次超过500次,现在已成为闵行区吴泾镇紫竹幼儿园、紫竹小学的社会实践基地。
摩托车轮上的海外农业考察
工作之余,李孝青经常去全国各地的农牧区旅游,看不同耕作带的农作物。几年下来,国内的农业已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2016年,骑上一辆摩托车,带好路上所需家当,他和妻子开始自费去国外游学考察。骑摩托车是因为可以随时停下,一路风餐露宿,最艰苦时一路开到天亮。
图片
在意大利第一次看到主干型种植桃树。国内多为纺锤形栽培
2016年一年就去了法国、瑞士、意大利、捷克、俄罗斯、西班牙,“看到了俄罗斯的机械化大农业、意大利的地中海农业、瑞士的高地农业,还特地去了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这个地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设施农业地区,卫星地图上看是一片白点,拥有设施大棚39万亩,光种菜工人就有10万人,建立在荒漠之上,常年干旱,依靠节水滴灌技术种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李孝青说,看到了机械化采收西葫芦、薰衣草、烟草、番茄,机械化种植蔬菜,大面积的秸秆打捆利用,穴盘带根销售的绿叶菜,这都是在国内没有看到过的。
图片
瑞士看到的西葫芦采收。依靠拖拉机尾部的横杆,人工收割后放入篮筐内,免去搬运的功夫
2019年,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位于马尼拉60公里的地方,是国际水稻研究中心,在那里他看到了水稻试验田以及水稻历史上我国的水稻种植在国际上的巨大贡献。
2020年去日本考察时,李孝青就在住在一户日本农民家里,白天义务帮助他们做农活,在交流中,他学到了日本的农协运作机制、农业税收和补贴等等,“东亚农业和中国农业最相近,尤其是上海地区的都市农业,在日本了解了水稻、蔬菜、茶叶、奶牛产业”,李孝青说今后还会多次再赴日本,看看其它农业产业。
图片
路过美丽的卢塞恩湖
“尽管我们是农业大国,我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出去看看也是增长见识”,李孝青说,看看有什么先进的可以在国内应用的农业技术,想办法学习搬到国内并亲自示范推广它。他说40岁之前的目标是:去10个以上国家考察学习农业并用短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推广蔬菜机械化1万亩、建立一个上海市最好的农科试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