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夜空守护神
尽管皇家空军把“蚊式”夜间战斗机列为高优先级,在1942年初就开始服役,但直到几个月后才获得首次击落敌机。1941年春希特勒把重心转移到入侵苏联上,德国空军也缩小了对英国的夜间轰炸的规模。对于“蚊式”夜间战斗机来说,不仅此时夜空中的目标日渐稀少,自身也出现了很多磨合期问题:射击闪光需要增加消焰器、排气管消焰罩降低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并且在高温下很快被烧穿、亚光黑涂装降低了飞机的速度、机组训练不足、因事故损失了一些飞机。
157中队的“蚊式”NF.II RS-B,全身涂成黑色
在问题逐一解决后“蚊式”夜间战斗机机组们的信心提高了,德国空军此时继续对英国实施小规模滋扰性轰炸,把轰炸目标击中在历史和文化建筑上,所以也被称为“贝德克轰炸”(贝德克是德国旅行指南出版商)。1942年5月29~30日第151中队可能获得了“蚊式”的第一个战绩,他们宣称击落了一架亨克尔He 111,但未被确认。第二天夜间第157中队也不甘示弱地宣布击落一架道尼尔Do 217。
6月24日第151中队终于获得了第一个确认战绩,一架NF.II在10分钟内连续击落了一架He 111和一架Do 217。“蚊式”夜间战斗机的战绩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缓慢增长,但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蚊式”在夜战中因需要抵近射击而经常被敌机火力击中,而机翼前缘的散热器被击中后很快导致发动机停车,“蚊式”夜间战斗机单发返航的情景屡见不鲜。德哈维兰公司为此测试了几种不同的散热器,但都因对性能影响太大而作罢。
141中队的NF.II在夕阳下飞行,准备执行夜间任务
1941年末盟军发动了昼夜“战斗机扫荡”战役,作为战役的一部分,1942年7月皇家空军在法国北部展开针对德国空军训练基地的夜间“入侵者”行动,旨在袭扰德军并积累“蚊式”夜间战斗机机组的作战经验。参加行动的25架NF.II“入侵者”特别型都拆除了雷达以避免机密的AI雷达落入德国人手里,此外还增加了副油箱。第23中队驾驶该机从英国起飞越过英吉利海峡埋伏在德国空军机场周围,伏击打开着陆灯起降的德国飞机。“入侵者”使德国飞行员在夜间训练中精神高度紧张,一次一架德机被“蚊式”咬住后在摆脱中一头栽向地面。一架NF.II在机鼻安装了Turbinlite探照灯进行测试,该机负责照亮敌机让其他战斗机实施攻击,最后因效果不佳而被取消。“入侵者”最终迫使德国空军把训练中队都撤回国内。1942年12月20日第23中队部署到马耳他开始攻击意大利的目标。
准备起飞参加“入侵者”行动的NF.II,拆除了雷达以防AI雷达落入德国人手里
NF.II(W4087)在机鼻安装了Turbinlite探照灯进行测试
1942年末开始“蚊式”夜间战斗机开始在马耳他、意大利、西西里和北非上空作战。到1943年初,皇家空军的“蚊式”夜间战斗机中队实力大增,已装备了159架NF.II。同时新型厘米波雷达也开始实用化,导致许多NF.II被升级成NF.XII,又接着出现了NF.XIII。
厘米波雷达出现的很及时,正好遏制了德国空军的新战术。德国空军发现使用双发轰炸机小编队进行的“贝德克轰炸”代价过于高昂,所以改用更快速的Fw 190和Ju 88对单个目标进行夜间小编队低空轰炸。老式的AI.IV长波雷达受地面杂波的干扰无法探测到敌机,新的厘米波AI.VIII雷达波束较窄可以可以搜索岛敌机。1943年5月16日第83中队的NF.XII一举击落了5架Fw 190。
1943年春,第85中队的机组们在NF.XII前合影,新型厘米波雷达使“蚊式”夜间战斗机如虎添翼
NF.XVII和NF.XIX换装了功率更大的“灰背隼”发动机和美制AI.X雷达,前进了一大步。新的夜间战斗机在德国空军1944年初发动的空袭伦敦的“小闪电战”战役中表现出色,尽管德国飞机投掷箔条试图干扰夜间战斗机的雷达,但AI.X还是能够发现敌机并引导“蚊式”予以重创。此时所有NF.II都已升级成NF.XII和NF.XVII。
1943年中期NF.II开始在被占领的欧洲大陆上空执行“入侵者”任务,以帮助轰炸机司令部解决德国夜间战斗机的威胁。皇家空军担心厘米波雷达落入敌手,所以直到1944年5月才允许装备厘米波雷达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执行“入侵者”任务。实际上德国人早在一年前就从一架英国轰炸机的残骸中获得了一套H2S厘米波雷达,秘密早已泄露。不过奇怪的是德国人并没有仿制厘米波雷达,而是为自己的夜间战斗机配备了一种名为“纳克索斯”的厘米波雷达告警器。
德国夜间战斗机上安装的“纳克索斯”厘米波雷达告警器
1944年初轰炸机司令部第100大队开始装备“蚊式”执行轰炸机支援任务,负责在德国上空袭扰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使其无暇攻击轰炸机。1944年底3个NF.30中队被调入第100大队,该100大队装备了多种型号的“蚊式”,其中NF.XIX和NF.30负责为夜间轰炸机编队护航;F.II和FB.VI飞在轰炸机编队前方,负责攻击德国夜间战斗机机场,阻止夜间战斗机起飞并攻击降落的敌机,此外还执行独立的“马哈茂德”行动,即通过目视或无线电信标搜索德国夜间战斗机集结机场,然后发起攻击;B.IV和PR.XVI用于电子情报侦察,安装了特别设备可以截获德国的雷达和无线电信号。该大队声称击落了258架德国夜间战斗机,自身损失70架。无所不在的“蚊式”导致“蚊式恐慌”在德国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中蔓延开来,他们永远不知道第100大队的“蚊式”会在何时何地突然杀出。经常有德国夜间战斗机为了躲避真实的或想象中的“蚊式”威胁匆忙降落导致坠毁。
1944年2月被“蚊式”NF.XIII击落于苏塞克斯郡的一架Ju 88A-4
85中队的NF.XIX起飞前往德境执行“入侵者”任务
夜间战斗机之间的电子对抗不断升级,“蚊式”夜间战斗机安装了能跟踪德国夜间战斗机雷达信号的“锯齿”装置、能跟踪德国飞机敌我识别装置信号的“Perfectos”装置,以及安装在尾部的“莫妮卡”雷达告警器。“蚊式”夜间战斗机采用的战术有:经过验证的“入侵者”战术,埋伏在德国空军机场周围伏击起降的夜间战斗机。诱饵战术,跟着重型轰炸机编队飞行,然后伪装成受伤的轰炸机降低高度飞行,然后机组们就等着“Monica”雷达告警器的报警了。上钩的德国夜间战斗机会惊讶地看到“受伤”的重型轰炸机居然如此灵活,调转机头就杀将过来。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夜空中的目标日渐稀少,元气耗尽的德国空军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
1944年10月7日夜间,“蚊式”NF.XIII击中一架Bf 110夜间战斗机
这张模糊的照片是1944年11月4/5日夜间,100大队的“蚊式”夜间战斗机击中一架Bf 110夜间战斗机的瞬间
D日后德国对英国发动了最后一次空袭,不过主角是希特勒的秘密武器——V-1飞弹。V-1是一种安装了脉冲式喷气发动机的无人机,飞得又快又低,机载惯性导航系统使其足以击中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一开始英国拦截V-1的成功率很低,不过很快就有了改善。“蚊式”夜间战斗机负责拦截夜间来袭的V-1,对V-1进行射击往往会引发巨大的爆炸误伤自己,“蚊式”飞行员发现从V-1前面掠过时产生的尾流足以干扰V-1的惯导系统使其坠毁。
很快盟军占领了德国在法国北部的飞弹发射基地,使德国人改用He 111从低地国家起飞发射V-1。由于挂载V-1的He 111速度缓慢,“蚊式”不得也降低速度尾随射击,容易就被轰炸机的自卫火力击中。德国人最终因He 111损失率过高而放弃了空射V-1,V-1拦截战役在冬季结束时“蚊式”共击落了600枚V-1。不过V-2导弹在当时是无法拦截的,直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才停止向英国发射V-2。
很快盟军占领了德国在法国北部的飞弹发射基地,使德国人改用He 111从低地国家起飞发射V-1
战争结束时,“蚊式”夜间战斗机部队共宣称击落了近600架敌机和600枚V-1飞弹,其中包括了68架Fw 190战斗机。“蚊式”夜间战斗机尽管在战争末期遭遇了德国第10夜间战斗机联队精良的He 219和Me 262,还是保持了很低的损失率。德国空军最著名的“蚊式杀手”库尔特•维尔特中尉宣称驾驶Me 262在夜间击落了25架“蚊式”,在白天击落了两架,再加上他飞Bf 109G-6/AS和Fw 190A-8时击落的7架,数字相当可观。1944年9月~1945年5月间皇家空军在夜间作战中共损失了92架各型“蚊式”,维尔特中尉的宣称战绩中有3架和皇家空军的记录吻合。
库尔特•维尔特中尉和他的Me 262夜间战斗机
“蚊式”夜间战斗机家族
F.II/NF.II
第二架“蚊式”W4052是根据F.21/40技术规格制造的F.II远程战斗机原型机,座舱风挡改成单片式防弹玻璃,座舱改用操纵杆而不是侦察型和轰炸型的驾驶盘,翼梁经过加强以承受激烈的机动。W4052 的“实心”机鼻内安装了4挺7.7毫米勃朗宁机枪以及弹药箱,为此在机鼻开设了一个大型的向上掀起的维护口盖,机腹弹舱炮架上安装了4门20毫米西斯潘诺Mk II机炮,弹舱门被手动收放并增加了抛壳槽。W4052枪炮都是弹带供弹,电动气动驱动的,空气压缩机安装在左发动机舱内,压缩机同时还驱动起落架气动刹车。枪炮集中安装在机鼻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但射击线聚焦点过于集中,瞄准目标后的射击窗口很小。
“蚊式”F.II具有强大的火力配置
机头4挺机枪的安装方式
“蚊式”战斗机型座舱风挡改成单片式防弹玻璃
“蚊式”侦察型和轰炸型上在前机身右下方都有一个登机舱门,但在F.II上该位置被机炮遮挡,所以舱门改在前机身右侧。生产型F.II在机鼻机枪上方增加了一个安装照相枪的舱室。
正在制造中的F.II,下方4个机炮孔清晰可见
机腹4门20mm炮的安装方式
驾驶舱左侧增加了雷达显示与控制器
随着1940年秋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的轰炸转入夜间,皇家空军急需夜间战斗机。1940年空军部颁布F.18/40新型夜间战斗机技术规格,格罗斯特的方案被选中。尽管飞机生产部对格罗斯特公司的设计质量表示满意,但还是担心该公司无法同时完成F.18/40和“流星”喷气式战斗机,于是在1941年年中放弃了格罗斯特的方案转向“蚊式”。
“蚊式”F.II生产型DD737,全机银色涂装
1941年夏W4052装上了Mk IV米波机载截击雷达(AI.IV),用消焰罩盖住了“灰背隼21”的排气管,全机涂上皇家空军RDM2a特殊黑色,验证成功后导致了NF.II夜间战斗机的诞生。NF.II保留了F.II的武器,在机鼻安装了AI雷达的箭头形发送天线,两侧翼尖安装了偶极子接收天线。多数NF.II安装的是AI.V雷达,与AI.IV基本相同,只不过在飞行员座舱面板上增加了一个显示器,帮助引导飞行员飞向目标。AI雷达在当时是最高机密,皇家空军最初不允许NF.II在欧洲大陆被占领区域上空作战。
NF.II夜间战斗机在机头增加了雷达天线
W4052装上了Mk IV米波机载截击雷达(AI.IV),并涂上了皇家空军RDM2a特殊黑色
1942年初NF.II进入第151和157中队服役,取代了道格拉斯“浩劫”和布里斯托“英俊战士”夜间战斗机。1942年4月3日第157中队开始执行战斗任务,6月24~25日夜间NF.II首次击落敌机。
由于NF.II没有经过完善的测试和评估后就仓促服役了,在初期暴露了一些问题。NF.II机鼻机枪在夜间射击时产生的火焰会使飞行员暂时致盲,为此在外场加装了喇叭形枪口消焰器,并引入生产线。NF.II最大的问题是涂装,皇家空军标准的夜战亚光黑色涂装表面非常粗糙的,把NF.II的速度降低了约40公里/时。之后NF.II改用亮光黑,速度是提上去了但容易被目视发现,尤其是在晴朗的月夜中。最终NF.II采用了中海灰和暗绿色迷彩涂装并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德哈维兰公司共制造了494架F.II和NF.II,其中466架是NF.II。
夜战亚光黑色涂装表面非常粗糙的,把NF.II的速度降低了约40公里/时
最终NF.II采用了中海灰和暗绿色迷彩涂装并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NF.XII
英国的AI.V雷达尽管能有效工作但精度和探测距离太差,最小探测距离也过大,飞行员在肉眼看到目标前就失去了雷达接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很快研制出新型厘米波雷达。1942年7月22日剑桥的马歇尔航空服务公司给一架NF.II装上了AI.VIII厘米波雷达进行测试。为了容纳AI.VIII雷达更先进的盘式天线,NF.II拆除了机鼻机枪,在机鼻安装一个“顶针帽”天线罩。经测试AI.VIII雷达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1943年上半年97架NF.II被按照同样标准改装成NF.XII。1943年2月28日第85中队首先装备NF.XII,4月14~15日夜间该机首开空战纪录。
AI.VIII雷达改用更先进的盘式天线
AI.VIII雷达的显示与控制器
这就是AI.VIII雷达的小锅子
“蚊式”NF.XII HK117
NF.XIII
1943年底出现的“蚊式”NF.XIII可被视为NF.XII的正式生产型,该机的设计基于FB.VI,所以可在翼下挂载“拖鞋”式副油箱,能为皇家空军轰炸欧洲的夜间轰炸机护航。NF.XIII总产量260架,于1943年秋开始服役,一直服役到1945年。
翼下挂载“拖鞋”副油箱的NF.XIII
NF.XIII侧面图,下表面涂成黑色以对抗德军探照灯
NF.XV
1942年夏德国空军对英国发动了一系列高空轰炸,使用带增压座舱的荣克斯Ju 86P在英国战斗机升限之上投弹,这让皇家空军很郁闷。尽管Ju 86P载弹量有限,这些轰炸只能算袭扰性行动,但皇家空军还是立即着手研究对策并最终导致了“蚊式”NF.XV高空夜间战斗机的出现。
NF.XV改装自B.IV,安装两台“灰背隼73/77”两级增压发动机和4叶螺旋桨,加长的尖头翼尖使该机的翼展增加到了18米。NF.XV在机鼻安装了AI.VIII雷达,在机腹鼓包中安装4挺7.7毫米勃朗宁机枪,这对于缺乏装甲保护的Ju 86P来说足够了。NF.XV是第一种具有增压座舱的“蚊式”,该机保留了B.IV的弹舱和两片式风挡,但使用操纵杆取代了驾驶盘。为了减重NF.XV拆除了所有装甲、油箱和滑油箱的防弹层、外翼段和机身油箱(只保留内翼段油箱,载油量仅287加仑)、一切非必要的设备、就连轮胎也换成了小直径的,起飞重量比F.II轻了近1吨。
德哈维兰公司的工人们在NF.XV的改装上干劲十足,因为Ju 86P偶尔也会袭扰哈特菲尔德工厂。1942年9月7日第一架NF.XV MP469下线,9月14日首飞,该机在头几次飞行时仍安装的是大轮胎。MP469在试飞中达到了13700米的升限,但就在该机做好拦截德国轰炸机的准备时,德国空军却停止了高空轰炸,1942年9月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高空轰炸。MP469一直服役到1943年8月,之后被用于测试和评估增压系统的试飞。最终德哈维兰公司仅改装了5架NF.XV。
NF.XV的改进之处
NF.XV最大的特点就是4叶螺旋桨了,全机也改用了更加合适的深蓝色
NF.XV机腹的4联7.7毫米机枪鼓包
NF.XV DZ385
NF.XVII
1943年美国的SCR-720雷达问世后成为当时最好的机载截击雷达,英国引进后生产出AI.X雷达,该雷达也被顺理成章地应用在“蚊式”夜间战斗机上。马歇尔公司把99架NF.II改装成NF.XVII,主要改进内容就是换装AI.X雷达。为了容纳该雷达较大的天线,NF.XVII的机鼻安装了更大的“牛鼻”天线罩。部分飞机还在透明有机玻璃尾椎中安装了AI.X的后视天线。
1943年3月第一架NF.XVII DZ659首飞,1944年1月4日NF.XVII开始进入第24中队服役,2月20日该机获得了第一个空战胜利,J•布罗克班克少尉驾驶NF.XVII HK285击落一架轰炸伦顿的Ju 188。NF.XVII最终装备了6个夜间战斗机中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夜间战斗机,还数次成功拦截V-1飞弹。
SCR-720雷达组件
第一架NF.XVII DZ659
“牛鼻”天线罩是使用透明材料制造的,
NF.XIX
NF.XIX是NF.XIII的改进型,具有“牛鼻”天线罩,即可安装AI.VIII雷达也可安装AI.X雷达,视雷达的交付状况灵活决定。此外NF.XIX还换装了低空功率更大的“灰背隼25”发动机。该机于1944年4月首飞,总产量280架。
1944年5月NF.XIX开始进入第157中队服役,二战中共有6个中队装备该机,战后又增加了3个中队。1947~1948年空军后备队第500中队成为最后一个装备NF.XIX的中队。
NF.XIX MM682
NF.XIX机鼻中AI.X雷达天线的安装方式
NF.30
NF.30是最后一种大规模参架二战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是,该机先后安装了三种发动机,分别是1680马力的“灰背隼72”、1710马力的“灰背隼76”、1690马力的“灰背隼113”,都是两级增压的高空型。NF.30在其他方面与NF.XIX接近,“牛鼻”雷达罩内安装了AI.X雷达,配备有电子对抗设备,总产量526架。
1944年3月NF.30原型机首飞,6月进入第219中队服役,8月19~20日夜间第410中队的一架NF.30首开战绩。到年底NF.30已成为最主要的“蚊式”夜间战斗机,装备了7个中队。在服役期间NF.30改装了效果更好的鱼鳃式消焰罩。
NF.30的透明机鼻里能看到AI.X雷达的天线
在服役期间NF.30改装了效果更好的鱼鳃式消焰罩
NF.36
战后英国还制造了两种“蚊式”夜间战斗机——NF.36和NF.38。NF.36与NF.30类似,安装1690马力的“灰背隼113/114”发动机。NF.36在1945年5月首飞,到1947年共制造了163架,装备了7个中队,其中部分被用于气象侦察任务。安装消焰罩的NF.36最大速度分别是491公里/时(海平面)、610公里/时(5200米高度)、652公里/时(9100米高度)。一架NF.36被改装成NF.38原型机。
NF36/38的通用“牛鼻”天线罩
“蚊式”NF.36
NF.38
NF.38是“蚊式”的最后一种生产型,该机是NF.36的小幅改进型,换装了“灰背隼113A/114A”发动机和英国自己的AI.IX雷达,多数飞机安装了透明的雷达罩。NF.38是最不成功的“蚊式”,AI.IX雷达的性能不如美国产品且更重,加上新发动机增加的重量使该机飞起来头重脚轻很不稳定,因此没有进入皇家空军服役。1950年11月15日最后一架NF.38从德哈维兰工厂下线,该机总产量101架,其中60架被卖给南斯拉夫,剩余被拆毁。
二战后,“蚊式”夜间战斗机迅速被喷气式夜间战斗机取代,NF.38成了最不成功的“蚊式”
NF.36/38的尾部告警雷达鼓包
未投产的夜间战斗机
德哈维兰公司还规划了几种未被投产的“蚊式”夜间战斗机,其中有准备安装两级增压的“灰背隼”发动机的NF.X和NF.XIV,后者是NF.XIII的改进型,还有NF.30的改进型NF.31,计划换装美国制造的帕卡德“灰背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