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醉图卷》(局部)元·钱选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生于经书世家,传承了儒家文化的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部部经典,让他如痴如醉,勾勒了陶渊明对世界的最初思索:以“仁”修身,以“德”治国,大济天下。童年的陶渊明无疑是幸福的,他喜欢听父亲给他讲东晋名将陶侃的传奇故事,也渐渐懂得曾祖驰骋沙场的英勇。
他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一位热血青年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意愿跃然纸上。陶渊明也喜欢伏于母亲的膝下,听母亲给他讲“善饮酒却不失其本意”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孟嘉的人生态度与陶侃不同,他不重功名、旷达率真,给了陶渊明更深远持久的影响。
《渊明赏菊图》明·周臣
陶渊明未停留在年少时“游好在六经”的追求,更有大丈夫“抚剑独行游”的行动。为年少时的理想,他一生四辞四仕。陶渊明第一次出仕担任祭酒从事史时,怀着一腔壮志豪情,不料上司终日沉迷“五斗米教”,无甚作为;陶渊明又投奔桓玄,没想到桓玄竟图谋篡位;他转而投奔桓玄的对手刘裕,但刘裕同样的野心让他难以承受;他又转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不久之后刘敬宣离职他也难再续任;最后,陶渊明选择去彭泽当县令,督邮又凶狠贪婪,搜刮掠夺......公元405年的一个冬夜,彭泽县衙,寒风吹着窗户噗噗直响,已经卸下官服的陶渊明正在烛光下奋笔疾书,桌上倾倒着酒壶,他已经喝了不少,不过他的内心从未像此刻一样清醒,他知道今夜过去,一个真正意义的自己将隆重回归——“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陶渊明诗意图》(第一开)清·石涛
为什么最终选择归隐呢,本性使然,勉强不得。决然离去的决定,终于为他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一种不会被时代淹没、不会随时光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
《陶渊明诗意图》(第二开)清·石涛
遭受挫折后投身文学于中国古代文人中并不少见,陶渊明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位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不同于阮籍与嵇康的狂放纵酒,陶渊明以酒入诗,以酒品诗,甚至把酒抬高到了和自己生命同等的地位:“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生前他以“家贫不能常得”酒而遗憾,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抱恨。他现存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有近六十篇直接或间接涉及饮酒,占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五分之二。
《陶渊明诗意图》(第一开)清·石涛
梁太子萧统善意地为陶渊明的嗜酒开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酒并不是陶渊明逃避的工具,而是关涉到诗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他在《饮酒二十首》中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成为没有根基的人生的根基,成为没有目的的人生的目的,使无谓的人生变得“有谓”,落脚点就在于它能让个体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使有限的个体得以体验刹那的永恒。
《陶渊明诗意图》(第一开)清·石涛
酒于陶渊明,已不可分割。从最初“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踌躇满志到四辞四仕的坎坷仕途,陶渊明一路诗酒相伴,在诗酒中邂逅了生活的真,那就是心随自然。他曾用一支自然的笔,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自然王国,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桃花源。
《桃花源图卷》(局部)明·仇英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既入世很深而又出世甚远、既富于浪漫色彩而又不失现实性的理想境界。人也好,物也好,都作为自然存在的实体而置于此秩序中,万事万物在存在的层面上,表现出了一种近似性和平等性。“桃花源”理想深受后人推重,是因为它既真实又虚幻,既像是现实生活中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一片幽静平和的乡村,又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一片理想乐土——这种迷人的艺术魅力既反映着作品本身的成就,更反映着陶渊明的心灵之光。
《桃花源图卷》(局部)明·仇英
《桃花源图卷》(局部)明·仇英
陶渊明从不标榜自己有清淳素雅的人格,亦不曾向往如阮籍般的“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他只是尘世中的一人,简单到纯净、淡雅,与混浊虚伪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肯屈身于庙堂,何不逍遥于江湖?即使贫寒度日,有书有琴有情,亲人友人农人,亦满心欢喜。简简单单,真真切切,人之一生,还有何求?无趣于万物皆空的佛道,唯独钟情于俗尘,却不被尘世所束缚。心无所畏生活就多淡然,心有所牵人生就不孤寂——繁华落尽,其心悠然。
《桃花源图卷》(局部)明·仇英
陶渊明无疑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恋于亲情,执着于友情。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陶渊明在生活磨砺中有美酒相伴,心悠然酒也愿与每一个人平凡而努力的人同行,陪伴他们人生的每一次蜕变。
醉情山水,悠然自得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