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万里长城大家都不会陌生,每个华夏儿女都熟知秦始皇修长城的故事。然而长城最早出现的时间却不是从秦开始的。
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当属齐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是从河堤防洪工程脱胎出来的。后来,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讲给孩子的故宫:从故宫到长城》由现任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撰写。从时间、人物、地点、原理、价值、战争、结局7个维度,带大家回顾长城千百年来的壮阔历史,感受长城的“变”与“不变”。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也很常见;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主要是明朝的。可见不同时期,长城的名字随着它的状态和防御功能的完善在变化。
长城横跨中国南北,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而南长城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邻国的入侵进攻。“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肯定了它,接着司马迁又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依据当时的地形建立保护城池百姓的坚固防守,千百年间长城也是这么守护的。
随着历史的推进到明朝时期,秦长城基本已成为废墟,明长城崛然而起。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畔,固若金汤。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统领十三万大军攻打宁远,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守住了明朝的大门,让努尔哈赤黯然退军。“宁远大捷”的第二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再次南下,却仍止步于此,袁崇焕以“宁锦大捷”宣告胜利。由于朝廷内外腐烂至极,两次捷报也并未能改写明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令吴三桂失去国家、失去家族及心爱的女人,吴三桂为了复仇开城门,引清兵入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无数次的叩关,这扇门都巍然不动,而今却向他们敞开了,几乎没付出任何代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长城终于结束了它坎坷波折的命运,因为清统治者要打造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长城,而不是依赖那些冰冷的砖石,它的核心是“修德安民”。
书中还采用大量的摄影图片来给读者感受当代长城的容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伤亡,不再有皑皑白骨。我们看到的是广阔的天空下那绵长的城墙和烽燧,仿佛沉睡般寂静。我们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千百年间无数次的战争中屹立不倒的,也无法去抚平它的满身伤疤,更无法忘记长城对每个朝代的守护。我们在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更对长城肃然生敬,在了解长城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懂得中华儿女在千百年间守护家园、守护故土的那份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