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历史上,有很多实现过阶段性高复利的明星,其阶段性高复利被终止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遭遇股灾还是过分冒险,总之归结一点:几乎全是因为失去保守的投资原则。能像彼得·林奇一样,在45岁主动退出“基金”江湖归隐山林,就算是极聪明的了;要么就像沃尔特·施洛斯一样,一生保守如清教徒,过着极简的生活;至于巴菲特,聪明与保守兼而有之,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除了少数极幸运的投资者外,不管你背景、地位、学识如何,不管你曾经赚过多少钱,曾经如何精准地抓到一只长期大牛股,或如何精确地预测到顶和底,只要长期浸染市场,一旦在长期投资中偏离了保守主义和价值规律,早晚会遭受市场的惨痛打击。也许你会将它归结为偶然,但概率告诉我们它必然发生。
在股票市场中,衡量赚钱不赚钱要用一个或几个大的牛熊周期来看,“等潮水褪去”就知道投资者是真赚钱还是假赚钱了。真正的财富大转移一定是由多数人转移到少数人手里,从激进者转向保守者,它一定不会褒奖市场上绝大多数平庸的投资者。既然能到这个市场来搏杀的都自认为是“聪明人”,而且现在的投资市场各种信息异常泛滥、投资知识普及无处不在、各种资金势力盘根错节,什么样的人才能混在其中并稳健盈利呢?只有那些不沾染时风,将简单的大规律坚持做到底的“傻瓜”,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
当市场上众多的“聪明人”跟着涨跌漩涡引发“羊群效应”的时候,有三种“傻瓜”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一种“傻瓜”是不经意的“傻”。他们没有理念和技巧,买入时感觉是家好企业就下手,然后能不浸染市场,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过自己该过的生活,过了许多年打开账户一看收益颇丰。大约2001年,我在大户室里的一位朋友要去南方做电器生意,急匆匆问我有什么好股票,能买上以后就不管了。我说,那就看看分红不错的电器股吧,他一下子把仓里的几十万全部买入格力电器,然后就没了音信。
我们最近通过一次电话,他说很少看股票,就看过两次,一次券商通知账户要升级,另一次是偶尔想起核对一下密码,一看有不少分红现金,然后又无脑加仓买入了格力,就一只股,估计也有几千万收益了吧。这个案例足够让市场大多数卖力交易做投资的人羡慕嫉妒恨了吧?
第二种“傻瓜”是因为一些条件因素被迫长持的“傻”。就比如1988年12月末万科正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因为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打了退堂鼓,与王石相熟的香港人刘元生闻讯用400万港元认购了万科 360 万股,他坚持持有万科股票,可以说是对王石董事长和万科这个团队投出了信任票。万科董事会秘书认为,刘元生这样做可能也有被迫的成分。1991年深交所成立,他的股票因为没有更换成标准股票而被冻结,也是客观上不能出售的原因。不管怎样“傻傻”地帮忙,他靠时间酝酿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截至2016年持股万科28年,其财富至少已经增值到27亿元,赚了749倍,成为“万科的扫地神僧”。
第三种就是主动要做“傻瓜”的价值投资者。他们的“傻”不是不经意的傻,也不是被迫的傻,而是主动、安心、长年地做“傻瓜”。不管是做实业还是投资,有时面对诱惑,觉得进退两难举棋不定,那是因为人的贪婪本性正在发威。投资中抵御人性弱点确实很难,它像拦路虎时不时给出难题,这正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将事业做到极致的重要原因。既然我们走在投资的路上,就一定要争取做一生的极致投资,虽然大多数人成不了巴菲特,但这不妨碍我们做一个保守累积复利的“傻瓜”。这群人随时都拿着价值尺,不断跟踪好企业,去安排适度的仓位。因为只有在似乎是“无欲无求”的简洁投资中,才最能坚守住最初的承诺和原则,只有执着的“傻瓜”才会义无反顾地按照大的价值规律前行,复利累积才能在悄无声息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