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不去想什么是当代,而是如何超越时间—转林霖的采访

发布时间 :2021-12-23

​​今天,我们重新回过头去看我们最初的民族记忆,意义在何处?我想,这不能只由我一个人在此洋洋洒洒说了算,甚至也不是只有文字才能表达。这不,我们还是回到展览来说。这场展览的走线策划很不错,尤其是走到彭薇的作品这里,有一种对话感,就是很明显的“穿越之旅”,从古走到今天。

我也更愿意将彭薇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在此引用:——什么是“当代”?——超越时间。

是的,这就是彭薇的当代观。很多事情不是传统和当代转换的问题,而是没有时间的限定,给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带来启发。我们可以直观敦煌壁画的例子。《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是彭薇的新作,也是她现阶段最想“攻克”的点——建构画面中的叙事。曾几何时,彭薇是反对绘画的叙事性的,画就是画,是技法,是笔与纸之间的天作之合,是微妙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的自然流露,也是无数当下的“瞬间”,定格的画面怎能叙事呢?而今,当我们看到《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薄透的宣纸用亚克力板装裱并悬挂的时候,在聆听故事之前,这个空间的存在感就有了;邀请观众渐渐走进场域,去细品画面,然后这一个个的叙事就很具体而微的了,也是生动鲜活的——敏感如你必然知道,这些故事只能属于当下。一如《窥》和《七个夜晚》两个系列,即艺术家的私密梦境,于你我是梦,于她是“存在”。彭薇说:“我一直想做的是‘空间里的画’和‘画里面的空间’;我从儿时到现在去过5次敦煌,敦煌壁画的空间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个系列可视为我探讨叙事性的绘画空间的延伸。”于是,《我们都需要故事》呈现的是彭薇试图探求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叠加的叙事方式。彭薇一贯出色而精湛的工笔画功夫,以及她身上浓郁的古典淡雅气质,这些构筑了鲜明的女性艺术家的特点,也曾让很多人不自觉去想她一定对诸如“传统绘画的当代转译”这样的议题颇有心得,但我们却忘了,彭薇只是一个画家,她画画的时候就只是想着如何画好,而不去考虑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尽管彭薇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也尽管她熟读尼采,但是绘画就是绘画本身,不需要太多附加的元素。从这一点来说,画面本身就已构成独立叙事,无论创作者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归根结底有意识的还是观看者。无数观看者也曾赋予彭薇不同的身份标签,她倒对之不甚介意。

这些年来,彭薇作品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性转变,也在不断激发人们去了解她的艺术。每一个系列都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细品之下却直感彭薇依然是那个彭薇。只是,曾经清冷的、卓然的、惜字如金的彭薇,如今渐渐沉入到生活本身,去感受蓬勃的烟火气,去直面生命中的伤痛与泪水,去处理一些“虱子”。

彭薇说:“所谓的“当代”,不是形式的进化,而是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艺术的方式去讲述当下自身特殊的经验。”于是,她的画面有了更茁壮的一些东西,她用绘画去回答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些,我认为就是很“当代”的东西,它就像一棵树,不断生长,因养根深而枝繁叶茂……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好的状态。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