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汉代的虎有多“全能”?南阳汉画像石都知道

发布时间 :2022-01-27


“云从龙,风从虎。”

——《周易•乾卦》


如虎添翼、卧虎藏龙、生龙活虎……“虎”字似乎不管放在哪里,都自带活力与霸气。作为最早图腾崇拜的形象之一,虎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仅次于龙。


那么在南阳的文化中有没有虎的雄姿呢?新春将至,我们借由汉画像石,一窥究竟吧!


“ 楚地多虎,故名虎方。”     

——吴其昌《金文历朝疏证续补》






如果你去过南阳市汉画馆,会发现相较其他地方,南阳的汉画像石上,虎的形象尤其多。奔跑的、食鬼的、拉车的、带翅膀的、人面的……表现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超过了其他动物形象。这地位,简直了!


为什么在南阳的汉画像石中,有那么多虎?


中国文化中对虎的崇拜,要追溯到上古洪荒时期,许多氏族和部落把虎视为自己的祖先、 亲族或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



南阳居于汉代中心地区,既承接楚文化神韵,又有东汉开国雄风,汉画像石中始终保存着巫楚与动物的亲善关系。当本地文化与重生、攘灾之风融合, 表现在墓室画像石中,虎就多以镇墓、祛邪的形象出现。

人们既用它的威猛来表示阳刚与力量, 又用其凶暴来驱鬼攘灾。南阳汉画像石上出现的虎,不仅是动物,更有了神话的色彩。凝望着它们,便得以窥探到古人浪漫的想象力。



同样是图腾,同样是祥瑞……就汉画像石上的形象来说,相较于龙,虎的面貌就要丰富多了。比如——


【保护神】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鹜性食鬼魅者也。”
——《后汉书•礼仪中》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振卫四方的神异动物中,虎是作为保护神出现的。当它出现在汉墓中,常被刻在墓门上,起到“镇宅辟邪”之用。



      //

    

     白

     虎

     铺

     首

     衔

     环

     



虎身虬弯向上腾起,重力聚注前肢两爪,怒吼的嘴巴和暴凸的眼睛极力表达阳刚之美。




   //

     逐

     疫

     升

     仙




汉代人认为欲升仙,必先逐疫,即清除妨碍升仙的一切妖魔鬼怪。




   //

     四

     神

     天

     象

     图





图中央正面端庄者为天帝,其四周有四神环绕: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画像右边刻伏羲捧日及北斗七星,画像左边刻女娲捧月及南斗六星。




    //

      人

      首

      虎

      身

      图





石左刻二鹿,石右一兽,虎身人面。




【被“驯服”】



    //

      雷

      公

      车

      





图中刻一有盖无轮舆,御者在前,雷公乘坐其后,车前三只有翼虎牵引车舆,奋力奔跃。




    //

      神

      人

      骑

      虎

      射

      怪

      兽



白虎背上立一仙人,仙人搭弓射一怪兽,怪兽惊恐欲逃。




【“摔跤”表演】


“角者, 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
——《汉书· 武帝纪》


角抵, 原是秦汉时的一种杂技表演艺术, 和现在的摔跤差不多。

当人们对一些强大的力量有了较深的了解与认识,总会想:“我应该能打过它吧?”汉画像石中,这种强烈的征服欲望和役使心理呼之欲出。从上古神明到“摔跤对手”,人类实现自我的进度条又前进了一格。



  斗牛搏虎



一勇士徒手与一牛搏斗,与此同时,勇士身后又有一只猛虎趁机偷袭。



武士斗虎



石刻二虎,虎中间一武士,戴尖顶帽,佩长剑,双手撕裂虎口。



田猎



右有一人策马弯弓射虎,虎前一人持矛截击。左二猎犬合力追逐一鹿。



初见汉画像石上的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的虎形象特点鲜明,还有许多却像豹、像狗,甚至像龙。既有别于先秦时代虎之神秘、凶暴,也有别于如今毛茸茸、待rua的“大猫”形象。然而在流水般的线条中细细品味,愈加觉得舒展、灵动、不拘一格。



无论是浅浮雕,阴线刻,凹面雕,汉画像石上勾勒出的虎总是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流畅劲节,十分夸张。

汉画像石上,虎的躯体被拉长、变形,背部从来不肯与头部、臀部处在同一平线上,任意卷舒,毫无滞碍;虎的形象几乎全处在运动当中,奔腾跳跃,极少静止站立,把稍纵即逝的节奏韵律和力量爆发的刹那永恒地记载下来,充满了生命的动感。



在人们追求力量与刚健意念支配下所形成的汉画像石,彰显的是飞扬的时代精神,是汉代民族心理、审美风尚、生活风俗的集中体现。其中矫健灵动、威猛扬厉的虎,堪为画像石动物形象的典范!

(南阳日报微信公众号)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