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宋仁宗时代的电视剧《清平乐》自2020年4月播出至今,陆陆续续收获了众多宋史研究者/中国古代史研究者的一系列的正面反馈,也不断地在学者的科普中作为大众向的宋代历史代表作被cue到,甚至可以说集齐了宋史研究会理事的半壁江山。例如(排名不分先后,按我看到的时间顺序排序):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讲座和课程PPT多次列举《清平乐》作为宋史相关作品的代表,文汇报专访中提及《清平乐》作引子。
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相当好看,以我的专业和审美来看,应该打到8分以上。”并盛赞《清平乐》三个优点:仁宗朝大背景的把握很精准,作为历史剧价值观正确,历史细节都有依据。“基本上和我对于仁宗一朝的看法能够吻合起来。”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盛赞了《清平乐》,认为这部剧最让他满意的是,它“是一部正剧”,对于群星灿烂的知名历史人物是怎么从政的,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这部剧都给了非常好的诠释”。这部剧对帝后关系的创作也“非常有意思”。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再次高度表扬《清平乐》”,“《清平乐》里的朝堂是一个特别接近正常状态的,而且是比较积极状态的朝堂”,“观念上的扭转是这部戏非常大的一个进步”,“有更精细的思考,更符合逻辑的认知”。
首都师范大学江湄教授——《清平乐》“很有抱负”,“宋仁宗以仁民爱物之心,行包容政治之实,平衡各种力量,努力维持安定局面,这个形象有一定的现实民心基础。”
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对《清平乐》“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有史料出处的,对宋仁宗曹皇后这两个人物的解读,也挺有意思。虽然影视剧不能当历史看,但《清平乐》“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部影视剧了”。
以下陆续向大家介绍各位教授们的具体观点: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
邓小南老师在多次讲座和课程中都列举了不同角度展现宋朝历史及社会的严肃作品,在一众纸质出版物(书籍、杂志等)中,《清平乐》是唯一一部电视剧,也因此有着极大优势的传播力度。
《文汇报》专访《宋朝怎样考核知县?邓小南:帝制中信息沟通如何奏效》
邓老师谈及宋朝为官制度和政治秩序时,也多次cue到《清平乐》做例子:
“一部《清平乐》电视剧引发公众对宋朝的探究。撇去略带虚构的皇帝官家宋仁宗的情爱恩怨,就是教科书上走下来的诗词大家晏殊、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士大夫阶层的为官制度,也让人萌发兴趣,愿知其详。”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官家辛苦地活在大臣们塑造的“明君”形象中,在历史上确实有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士大夫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而士大夫也皆“尚气节,羞势利”。据《宝祐四年登科录》记录,取进士601人,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也为政治制度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土壤。”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和中国历史文献学。
在接受采访中,当被问及是否观看了《清平乐》且如何评价时,
主持人:“真的是非常荣幸能请到您,最近《清平乐》是大火,大家都在讨论这部剧,首先问您一个问题,您看剧了吗?您觉得好看吗?”
虞老师:“我现在最近在看,我觉得还是相当好看,如果说我从我的专业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我想他应该是打到8分以上。”
主持人:“假如列举三个理由,您觉得是哪三个理由?”
虞老师:“第一个理由,它在把握整个仁宗一朝的历史大背景上,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也就是说他基本上和我对于仁宗一朝的看法能够吻合起来,所以这是我给他打的一个最高的标准;第二个评价就是说价值观,因为历史剧总要传达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给观众,让我们感到历史上面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加以吸收的,受到教益的,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清平乐》价值观上怎么对了?”
虞老师:“我认为就是把宋代君主官僚体制的黄金时代比较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就是说,皇帝也应该受权力的制约。第三点就是从我的专业角度,我认为它在某些细节上面加以艺术化地处理,甚至于夸张,有些细节经过前后的挪移,我认为这都是历史电视剧所能够允许的,我有的时候也在一边看完以后一边去查找有些历史细节,我发现基本上面他十之七八能够找到有关的类似依据。”
当然,虞老师也是非常严谨和严格的,在被庆历新政的量大管饱整整15集惯坏之后,虞老师be like:more朝堂!没看小说!less宫闱!还我嘉祐!这里必须要客观说一下,虞老师是全世界最有资格骂清平乐的大佬。毕竟倒霉催的正午阳光没能成功甩开错漏百出的史盲烂小说《孤城闭》by米兰lady(此刻隔壁的李少红导演:侯鸿亮你不行,看看我,一脚踹开米兰lady多么干脆利落),尽管编剧几乎99%重写了剧本,但剧还是被这本烂书死死贴住(到现在还靠电视剧海报骗人买书,并号称“原著”),而《孤城闭》这本五流地摊小说实锤抄袭的,正是虞老师的《细说宋朝》,并且是原文照搬。但是,虞老师却没有因此带偏见,而是非常中立地、学术地、不带预设地去看剧,从学术和审美的角度认真看了,还给了这么好的评价,非常感谢虞老师。
樊楼宴饮、瓦舍听书,虞云国带你读懂《清平乐》中的宋时风情 —— 南方都市报
对于《清平乐》里以镜头再现的北宋人的衣食住行玩,宋史名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告诉南都记者,电视剧制作下了一番功夫,颇具说服力。“就描写社会风俗与市井风光而言,尽管某些器物陈设还有待斟酌之处,总体上是成功的,既能引起一般观众的欣赏情趣,较之历史记载也有较高的征信度。”“据此而言,“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在仁宗朝确已进入最佳运营状态,这是因为在相对制约的权力格局中,基本满足了明君、贤相、真台谏的充要条件,这在《清平乐》的庙堂戏里也有所表现。”“这是这部电视剧的可取之处,也是我作为宋史学者不吝点赞的主要原因。”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
《国家宝藏·挖藕记》,主持人: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嘉宾:清华大学彭林教授
于:彭老师这样的一个特别有性格、特别眼里不容沙子、特别愿意怼人的一个高级学者,他居然最近盛赞了一部电视剧。所以今天我们聊的切入点,是彭老师最近盛赞了的一部电视剧,就是《清平乐》。我特别想知道,彭老师,您到底刮目的点在哪儿?
彭:我们这么些年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数量很多,而这个剧最让我感到满意的,他是基本上是个正剧。他就选了宋朝一个在位时间最长,在治国这方面倚仗文人(的皇帝)。这些文人可以说群星灿烂,什么晏殊啊欧阳修啊范仲淹啊,都是大家一说就知道的。可是我们也只是知道他一个名字,或者他一句半句的话。那么这些人他怎么从政的?他的理想在哪里?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剧它都给了非常好的这个诠释。
…… 我觉得这个里面不断的有著名的这种诗文啊,思想观点那个议论出来了啊,让我们感到就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另外这个戏一看,就是它的这个布景特别好,它的窗户的格子,它的这个厅里面的隔扇、它的匾额、它的楹联、里面的件、点心,做的非常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
《历史学者赵冬梅 讲述一个真实且迷人的宋朝》—— 南方人物周刊
我要再次高度表扬《清平乐》。原因就是《清平乐》打破了通俗观念中对政治对立的理解。在通俗观念里,当皇帝不好的时候,就说他一定是被蒙蔽的。而且都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对立,先分“好人”“坏人”,然后奸臣祸害忠臣,然后忠臣又傻不拉叽总是被祸害,皇帝就被蒙蔽了,对吧?然后等国家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皇帝醒过味来,奸臣最终就“恶有恶报”了——都是这样一个叙事逻辑,非常简单、脸谱化。在这个“忠奸”对立斗争里头,你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被完全遮蔽了——“国家”是干什么事的?皇帝是干什么事的?
皇帝和他的所有臣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朝廷”。朝廷是要应对内外事务的,比如说外敌来了要组织防御,而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大臣天天在那里互相斗着玩儿;皇帝就是被蒙蔽的,坐在宫里头陪着奸臣家的女儿吃喝玩乐,而且奸臣家一定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送进了宫),忠臣家的女儿也是不招人喜欢的,这么一个逻辑,怎么可能呢?你看看宋朝皇帝那个辛苦劲儿,现实就不可能是那样子。这是我们之前的一种叙述模式。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大帝》是另外一种模式,就把皇帝描述得跟一个劳模似的,那大概也不对。
我觉得《清平乐》里的朝堂是一个特别接近正常状态的、而且是比较积极状态的朝堂。所以,观念上的扭转是这部戏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创作者已经是新型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传统的写戏人。他们有更精细的思考,更符合逻辑的认知。戏剧和影视属于通俗艺术,实际上是向公众灌输历史观。如果这条路走好了,我觉得是开民智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近年来为宋代史学史、思想史。
江湄|当代历史剧的文化功能:谈《大明王朝》和《清平乐》—— 上海书评
一切好历史剧都是当代史,都在搞影射史学。历史剧往往在表达现实中人对当前历史形势的一种判断,一种盼望,一种召唤,一种人心所向。在说宋明清的事,看剧评剧,就是全民议政,这个全中国人都懂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不用说,播出以后,社会反响都很大。《清平乐》也很有抱负,我一个中学同学跟我说,当今中国向何处去,有方向之惑,意见纷扰,阶层分化,宋仁宗以仁民爱物之心,行包容政治之实,平衡各种力量,努力维持安定局面,这个形象有一定的现实民心基础。我还看出,《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其实有经过启蒙的主体性,尊重个性,热爱自由,却跟他身为君父的责任和理性发生了很大冲突,他的感情家庭悲剧都是这么发生的。我们这个以家国为本位、以最聪明善良能干的父权家长为人格理想的文化传统,怎么和大行其道的个人主义文化相配适,这也是这部剧想说的吧。
当然,江老师对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方说演心中偶像北宋文人名臣的演员要更有内味才行!(江老师,这个太难了!要演出老师们心中的顶流巨咖范、欧、富、韩、三苏、司马什么的,这个难度有点难为一部电视剧……笑cry)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历史与文献、中国古代交通史。
硬核读书会:《清平乐》与宋朝那些事儿
“有这样一次机会聊一聊电视剧《清平乐》,我对它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第一,它很多的故事情节都是有史料出处的;对宋仁宗曹皇后这两个人物的解读,也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它只是一个影视剧,不能完全当成历史来看,这是一般的电视剧所难免的。对《清平乐》来说,我觉得它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部影视剧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辽宋夏金史,主要为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
游老师在《宋史研究资讯》上的采访,以《清平乐》作为话题引子。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地理。
程老师在《宋史研究资讯》上的采访,也是从“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作为切入点。ps,程老师在采访里还提到,所有宋朝皇帝里他最喜欢的就是宋仁宗赵祯。
“我对知识大众是有信心的。……我们可以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的意愿抱以乐观的期待。除此之外,我总是抓紧一切机会表扬《清平乐》这部剧。《清平乐》的编剧朱朱是北大医学院的,而且也在从事医生行业。但在《清平乐》里有一些片断,如朝堂戏里体现的皇帝与宰相的关系、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让我觉得那是一个很正的关系。首先皇帝与宰相是合作治理国家的,他们之间肯定会有矛盾,宰相与宰相之间也会有矛盾,但总体上他们需要共同面对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朱朱写的朝堂就是这样的朝堂,而且剧涉及到很多历史细节,朱朱都注意到了。因此我觉得我们可以对知识大众抱乐观的期待。”
每两年举办一届,岳麓书院主办,学术支持单位包括: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辞书基金会。
颁奖词:
2020年春,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电视剧登场,激起很多年轻人对北宋人文风雅的亲近。流俗之习气,剧情求跌宕起伏,场面求刺激宏阔,人设求惊悚复杂,而此剧不以机巧而媚俗,不因浮华而害义。朝堂风云,儒生气象,儿女深情,藏之于从容的叙事、典雅的台词、源自史实的人物故事、精致逼真的道具服饰之中,让人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感受人文的熏陶。
文以载道,匠心可嘉。
致敬“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卓越传播力奖”获得者——电视剧《清平乐》。
《大众日报》郭瑞祥: 宋仁宗时代的文人有多会玩?
逄春阶(以下简称逄):我从武汉采访回来,有两周情绪低落,走不出来,看电视剧《清平乐》,进入了宋朝,看着看着,就走出来了。
郭瑞祥(以下简称郭):宋朝比较“小资”,治愈系的。
逄:请总体评价一下这部剧?
郭:我觉得有几个好,一是服道化好,服装、道具、化妆好;二是王凯演得好。宋仁宗这个人物不好演,他这个皇帝很有意思,没有一言九鼎,有时还得求着大臣。王凯拿捏的也好。我过去一直把王凯归入小鲜肉行列,一点都不感冒他。这次让我彻底改观,是实力派演员,很见功力;三是主题比较正。表现的东西正,对宋朝的把握比较准确,是一部正剧。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在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后被写进了《三侠五义》。根据故事改编的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等都把力气花在包拯破案上。悬疑破案,倒也环环相扣,但显得过于离奇。《清平乐》则把刘太后和赵仁宗等当成凡人来塑造,不是简单的用善恶标准贴标签,不是类型化、概念化的呈现,而是聚焦人的复杂性、多面性、戏剧性,让这个故事长出了新芽。
But郭老师有个观点,说张贵妃应该塑造成“在仁宗面前很可爱,但背着仁宗就心狠手毒!”,🆘此时的郭老师属于是文人名臣附身,可是我们小张也没干啥坏事嘛小张还是很可爱的就是凶了一点。当然,这是郭老师的观点,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小张好哈哈。
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构建网络视听新表达 创新赋能美好生活》(主题演讲)
……表达方式方面,腾讯视频深度盘活年轻向内容资源,探讨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美学对话,影像还原宋朝历史卷宗的古装大剧《清平乐》,歌颂新时代、弘扬民族文化的正能量动画短片集《中国好故事》,弘扬文化传承的短视频节目《匠心传承非遗手工》,均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青年的“新国潮”……通过这样的内容形式,让磅礴浩瀚的传统文化为网络文艺源源不断地输送文化养分,激活传统文化,引领青年文化,这也是腾讯视频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
《财新视听》专访 2021年7月
“任性且开心”,“想做宋朝的剧,有了这么优秀的编剧,于是就有了《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