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发展趋势
2021年,名为“代理退保”形式的恶意代理投诉案例在保险行业呈快速增长态势,“代理退保”以”维权“之名行”违法“之实。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煽动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并收取高额费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专门以“代理全额退保”、“代理投诉”为业务的组织和机构。
一条围绕“代理退保”等形式的保险业产业链已然形成,扰乱保险市场环境,侵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类行为,最高法已经出台了司法解释,各地均针对此类行为进行了专项打击。
代理退保是为消费者设下的收割“连环套”
“代理退保”是一种披着维权外衣的非法牟利行为,不法分子以可帮助客户全额退保为名,引诱贪小便宜的保险客户申请退保。过程中会收集客户的保单、身份证、银行账号等隐私信息,随后指导客户套取保险销售员违规行为,甚至直接伪造违规情节、炮制“证据”,向监管部门进行恶意投诉。
当客户后获得全额退保后,会从中赚取高达 60%的高额服务费,部分甚至一石多鸟,将客户隐私信息转卖给下游,对客户进行二次诈骗,将“客户价值最大化”。
代理退保“产业化”“链条化”趋势渐强
随着不法分子在代理退保中尝到甜头,此类作案手法逐渐向链条化发展。公开招揽退保推广人员,在社交媒体平台开班授课,培养“下线”团队,甚至在电商平台开立“保险维权”、“退保咨询”等店铺,各类“全额退保”教程层出不穷,由于此类行为特征隐蔽、违法边界模糊,使得其规模越发扩大,甚至出现产业化的特点。目前经过各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的打击治理,此类信息已经有效收敛。
代理退保是如何演变成一种生意的?
实际案例分析
“本来想买一份保障型的保险,后来朋友说有一款保险能给孩子存钱当教育金,结果稀里糊涂在网上买成了万能险,现在想退掉。”哈尔滨市民安女士想退掉之前交的保险金,但通过正常渠道能退回的保金很少。在网站上看到了“代理退保”的宣传,安女士动心的同时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这些代理全额退款?”
根据相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险产品通常会有一周左右的犹豫期。在犹豫期退保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过了犹豫期退保要扣除已经生效的保险费,只能退回保单的现金价值。以一份年交保费为10550元的保险为例,若客户在保单第一年的年末退保,那么他只能退回首年保单现金价值大概800元,这种情况让许多消费者感觉很不划算。
正规渠道退保返还金额少,由此催生了“代理退保”这门“生意”。一些机构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诱导消费者委托并借此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手续费,同时以消费者名义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甚至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据材料,从而实现退保目的。诈骗、个人征信保护、反假币等知识,用PPT讲解、现场互动、以案释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了非法网络贷款以及电信诈骗的常用伎俩和日常防范手段,加深了学生们对电信诈骗的正确认识,提高了师生们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和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意识。
“钓鱼维权”手把手带你走进陷阱
“您买的是什么保险?一共交了多少钱?”
“是这样的我们一般退的话都是全额退的,两到三周就能搞定,佣金大概是百分之三十,怎么样?我们帮你搞定呗。”
“您只需要提供保单投保人信息页拍照或者电子保单截图,然后给我们一张当地的可以接打电话的电话卡,方便我们和保险公司沟通,通话记录您可以在营业厅查到,全额退款后我们会把电话卡寄还给你的。”
“全国都可以退,如果保险公司给你打电话的话,你就说买保险时没给你解释清楚、不知道就行,我们的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如今代理退保呈现出“产业化”“专业化”的趋势,有的甚至以专业团队为名招收代理。但实际上,代理退保人员的行为屡屡触犯了法律“红线”。但几乎所有的退保代理人都对退保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闭口不言,只说自己全程都是正规合法,对投保人和后续购买保险都没有影响。
“这类代理退保,通常采用当地电话卡,阻断保险公司与客户的联系,收取佣金后续还会持续‘钓鱼’让客户逐步增加佣金。”一位资深保险代理人透露。所谓“全额退保”无非是钻保险条款漏洞,采用恶意投诉等方法达到退保目的。
代理退保人员往往会佯装保险人的亲属进行“钓鱼维权”,即利用电话录音、聊天记录截屏等方法引导被诉人或保险公司其他人员做出不利的陈述。在“钓鱼”取证过后,从事代理退保组织随即向监管部门投诉,对保险公司施压,进而完成退保。
警惕!“代理退保”危险重重
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就“代理退保”等乱象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名义招揽生意,声称可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免息等事项。此类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不法行为侵害,防范警惕风险。
代理退保有哪些风险
一是虚假承诺、伪造证据等不法手段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事宜,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不仅侵占消费者正当的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阻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有效沟通,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二是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此外,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消费者一定要对此类不法行为提高警惕。
三是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后患无穷,可能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更要注意防范诈骗分子以“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说辞骗取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盗刷或转账的风险。
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一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防范非法代理维权侵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的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二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勿受“退旧保新”“高收益”等说辞诱导。消费者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内容,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合适的产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比如,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投资理财产品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是防范非法代理维权给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消费者要注重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果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