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怕翻车?来看看这篇避坑指南

发布时间 :2022-04-14

​​大家好,我是Frances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信了「断舍离」的邪,我损失惨重》,里面提到了很多断舍离「翻车」经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避免断舍离「翻车」

 

断舍离不是追求数量,

而是关注内心需求


很多人一提到断舍离,就觉得等同于「扔扔扔」,能不买就不买,能不用就不用。


其实,把《断舍离》这本书读完,会发现通篇没有对物品的数量有任何要求。


作者在书中碎碎念最多的就是:专注自己,专注当下。


「当下」,如果这件物品的存在让自己开心、舒适,那就留下,如果这件物品的存在带给自己的是压抑、伤心、焦虑,那就需要考虑是否放手。


整个过程是在关注自己的需求,不是在和数字较劲。


换句话说,我的物品少,不代表断舍离做得好。因为有可能这些留下的物品,没有一件是我需要和喜欢的。
而我的物品多,也不代表断舍离就做得不好。因为有可能这些物品,件件我都视如珍宝,让它们和我一起生活,每一天我都很开心。

 

断舍离从「简单题」开始,

内耗物品押后


说到要开始断舍离,最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那些让自己「最内耗」的物品,比如:
 

花很多钱买回来,但发现闲置了的物品;

前任送给自己的物品;

生完孩子发现穿不上的衣服;

长辈送给自己但是自己不喜欢的物品;

没看过的书

.....

 

这类物品是去是留,可能在自己的内心辗转上千遍了,但是仍旧下不了决心,怕做错了决定。


断舍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我们自己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自己最真实的需求。
就像考试,有时候遇到难题,暂时放一放,把其他题目做完,再回头来看,说不定就有了新思路。


断舍离也是一样,遇到拿捏不定的物品,先放一放,专注把其他的物品过筛完。从「简单题」开始,比如:
 

过期的物品;

损坏的物品;

变质的物品;

.....


等得到了自己内心的答案,这件物品是去是留就迎刃而解了:
 

释怀了,前任送给自己的物品也许就没有了芥蒂;

下决心减肥了,那件穿不进去的裙子说不定就成了奋斗目标;

想通了,花很多钱买的闲置可能就降价挂二手止损;

......

那篇文章的留言里有这么一句,我很喜欢:
 

图片


其实断舍离是我们探寻自己内心需求的一个过程,每一件物品的去留其实都是在询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还没有答案,别着急,慢慢来。
 

别打着「断舍离」的旗号,

逼/替其他人扔东西


这也是断舍离中发生的状况,一提到要断舍离,最先想到的可能是:
 

长辈家塞满旧衣服的衣柜;

小孩们的庞大数量的玩具;

兄弟姐妹乱糟糟的房间;

.....

看上去「断舍离」给了我们最有力的「说教理论」,可以堂而皇之处理了这些不顺眼的地方。

将心比心,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别人指指点点,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物品没有决定去留的权利。
扣题第一条,除了当事人,没有人能真正清楚物品的主人和这件物品的连接。
 

图片
光看文字都觉得好心痛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其他人的生活时,其实我们早已不在专注自己,甚至一直在逃避直面自己的物品,而又想着「借用」逼/替别人断舍离来「享受」所带来的成就感。


专注自己,不干涉他人的生活,也是断舍离带给我们的修行。

 

断舍离是接纳和爱,

不是否定和苛责


有一部断舍离主题的电影🎬,叫《时光机》。这部电影我不太喜欢。整部看完,觉得有些压抑和感伤。


电影情节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女主最后把自己的物品移交给了别人代为舍弃,自己选择「逃离」了这个熟悉的环境。


可即使那些物品不在了,那些物品背后的心结未解,看似之后的生活里看不到这些物品,可内心一直背负着它们。


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让我觉得有些压抑和感伤的地方。


女主的这段断舍离的旅程没有走完,她并没有真正和这些物品背后的一切告别,只是强迫自己做出了那个“看上去”「最断舍离」的决定。


而这和断舍离是相悖的。


断舍离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珍惜自己所爱(比如:下班陪孩子多讲一个故事),而不被其他杂物(比如:守着直播间买不需要的物品)分心。


断舍离希望我们能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那么爱读书,不那么在意打扮),找到最自洽的生活方式(书每读完一本再买第二本,不再跟风买美妆),而不给自己平添焦虑和苛责。


很喜欢《心的重建》里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
生活充满了坎坷,当我们遭遇坎坷面临打击,要做的是立刻戴上自己的「氧气罩」,好好照顾自己,温柔地对自己,爱自己。

而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爱自己。


愿断舍离治愈你❤️​​​​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