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银行卡、手机卡及个人相关信息,就能在家“躺着收钱”,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近日,三亚市公安局天涯分局育才派出所破获一起“帮信罪”案件。23岁女子黄某凡因对方以“银行卡每转账10万元可获300元”为报酬收购银行卡,故将自己的一张银行卡出售给对方,并获利10010元。因涉嫌“帮信罪”,黄某凡到公安局投案自首,此案涉案资金流水达380余万元。
23岁女子投案自首
“帮信罪”已成电信网络诈骗“第一罪”
“帮信罪”全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帮信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五种常见情况:明知他人违法进行赌博游戏,仍为其提供玩家充值通道和支付结算业务,并按比例收取手续费的行为;行为人明知他人开办的银行卡可能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仍帮助其开办银行卡;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的帮助;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行为人通过租用服务器,安装偷盗软件在特定的电脑上,从而将其伪造成网吧的电脑,获取网络游戏中的特权服务。
新浪潮记者注意到,黄某凡将自己的银行卡出售给他人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之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目前天涯分局依法对黄某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帮信罪”犯罪从2019年后逐渐增多,犯罪团伙迅速扩大。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嫌帮信罪犯罪嫌疑人12.93万人,同比上升8.43倍。同年,“帮信罪”在刑事起诉罪名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危险驾驶罪和盗窃罪,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第一罪”。
值得注意的是,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2021年至2021年6月,工信部部署开展“断卡2.0”专项行动,集中清理涉诈电话卡5682万张;人民银行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清理整治涉诈银行账户2.8亿个;中央网信办全力加强网络技术反制,封堵涉诈网址55万个。
近日,大庆市、菏泽市、六安市等地破获多起涉嫌“帮信罪”案件,打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取得了积极成效。
年轻群体多陷“两卡”犯罪
法律意识淡薄是主因
随着现在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以信息网络为媒介,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用于电信诈骗及其他相关违法犯罪。新浪潮记者注意到,在此类犯罪中,年轻群体占比较高。
近日,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帮信罪”案件。贵阳一所高校学生郑某将其名下的一张建行卡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陌生人使用,9天时间进账了近160万。最终,郑某被法院判决有期徒刑7个月。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自“断卡行动”开展以来,截至今年1月31日,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在校大学生涉嫌“帮信罪”案件398件449人,大学生俨然成为“帮信罪”的重点人群。
据了解,涉嫌“帮信罪”的在校大学生通常法律意识淡薄,对“帮信罪”缺少警惕和防范意识,对自身帮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违法犯罪性认识不足;这类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消费欲望强烈,利益目标明确,在金钱诱惑下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的一分子。
为此,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建议,结合“断卡行动”,创新设立“法院+高校”院校共建新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及宣传活动,警示在校学生涉“两卡”的犯罪风险。此外,加强高校管理。在全社会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反诈“防火墙”,强化源头预防“帮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