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到网友问某专业人士,说某首歌曲在他那里封神,认为不亚于任何世界殿堂级作品,为何在世界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它的演唱者有这样一首歌,能不能挤入世界流行音乐大师行列?
被问者回答(大意):1.流行文化话语权现在掌握在英语国家,相对稀缺的品类可能抢占分类市场,主流作品领域突破很难;2.那首歌确实经典,但编曲功劳至少占了一半,作词人贡献也不小。演唱兼作曲者很厉害,其人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这一首歌绝不能独占其功。
这个回答一直记到今天。如今韩流唱跳男女团在全球攻城略地,印证了第一点。第二点,对编曲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了。
韩团于表演形式上视觉的革新非常成功,多年摸索,还掌握了一整套有效的作品模板。以此为基础不断排列组合,施以新包装,换汤不换药,却能屡屡得手——不过这些作品多是香蕉心,并无多少半岛叙事。参杂的所谓“东洋风”,不但大量盗用中华元素,本质也限于视觉或音色装饰。
提问者提到的那首歌我亦奉为神作,现在分析,它其实也是一首mix杰作。整曲引入了大量外语和外国文化元素,为作品增色不少。它是中国人消费西方文化后的反哺,无论歌词内蕴和MV画面语言都不是中国人的故事,而更像对西方经典的致敬。
国人熟悉并喜爱的经典金曲style,多年来征战国际并无大胜绩。是否在呈现形式和包装上,还要探寻更加国际化,又不失国魂的路子呢?
之前承蒙分享了这张图,来自音乐美学心理学大师周海宏教授的音乐鉴赏课,逐句细品真是字字珠玑。
一提国际化,就有人要调侃“不如先走到国人面前”——张艺兴《会好的》2020年的音源成绩单,唱作人综艺《十面埋伏》、《小城姑娘》demo版与正式版得到评价,都已充分说明这一套他会,且信手拈来。
2015年创作的《一个人》连拿三个影视音乐奖,音源成绩也不错。如果张艺兴从此写歌都是《一个人》的风格,都是《灵》《约定》《唤》《缘分海洋》《祈愿》《会好的》《我不好》《晚安》和Sky这样抒情优美的旋律,那他音乐上受到的争议和质疑会减少至少八九成毫不夸张。
我也喜欢这些歌,尤其《灵》是我生命最后一分钟都想要听的歌。但它们很难实现后台领奖时那个哽咽着说出的梦想,它们做不到只有《莲》和《飞天》才能做到的事。
《画卷》上了春晚solo,无差评,赏心悦目的好节目,给了艺兴很大的信心,他也很清楚,它“不是大众反复天天循环听的那种歌。”可是它足够独特,独特到席卷全国校园舞台一整年,并于后半场与《飞天》胜利会师。如图所言,M-POP就是张艺兴自己的语言。
自《莲》开始,张艺兴作品的翻跳和新编舞不但数量多,表现形式也更丰富。登上的节目、表演、比赛,各种场合规格更高了;参与的人群,外国人更多了,除了专业舞者,一般网友的参与亦更积极了。
《飞天》抖音单平台单作品翻跳活动TAG疾速突破十亿播放,仅近八个月来的不完全统计,就有>>>370余所院校在正式表演、比赛翻跳张艺兴M-POP作品。更有多所院校一场活动中张艺兴就拿下三杀四杀五杀六杀,一次比赛街舞作品有一大半都是张艺兴作品的夸张战绩。
也许我呆在茧房中,但M-POP思路明晰到现有歌迷都能理解之后,我钟爱的这个音乐世界,真的比过去一两年又大了好多。出圈破圈都不如扩圈,圈进来一个是一个——韩国、菲律宾、印尼艺人几次三番抄袭/明显借鉴张艺兴作品,也为此写下了另一番感受的确实注脚。>>>真“偷龙转凤”!张艺兴《莲》或成世界MV模板?
M-POP,洋为中用,洋只是工具。洋的曲风、音色、语言尽可为我所用。唱词中有英文、西语,风格是trap还是电子乐,舞蹈源自美国黑人社区——那又如何呢?只要唱的是“出淤泥而不染”,跳的是“夸父与日逐走”,那作品就有一个中国灵魂。
张艺兴作为可以独立作词、作曲、编曲、制作的原创音乐人,唱跳、乐器全能的强大表演者,他也如此独特,如此不可替代,他所仰仗的一切,都属于自己。所以,请将一切交予时间。
“永远要怀着背水一战的心情去努力,就算失败也没关系,至少得知道,自己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 张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