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题技巧学会了,是人都能考取功名

发布时间 :2022-07-21

​​很多学员在解答单一要素和综合要素类题目时,觉得相对容易。因为在解答单一要素题目的时候,能通过题干准确把握考查的要素;而综合要素题目,则可以根据题干预判要素,并且综合要素题目的答案,不需要做严格的要素区分。但是,公文写作题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原因就在于公文题材很多,而具体的题目要求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具体公文形式上的差异。这就让很多学员总是感觉抓不住实质的东西,我该怎么样去写,有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去依靠?

那么,本文试图从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初略地去分析申论的公文写作中,成文形式上面所需要注意的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要写公文,公务员考试为什么绝大部分试卷都会有公文写作,这个题型真的有这么重要?回答很显然是肯定的,而且从各大题型来说,公文题其实和公务员的基本工作是最贴切的,至少对于刚刚进入公务系统的新人来说,是这样的。因为这是表明你能明白领导的意图,并且将领导的意思,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下发到各单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应于公务员五大能力的贯彻执行能力。

其次,为什么很多考生觉得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注意,一定要把申论考试的公文写作和以前我们在学校里的公文写作区分开。中学得公文写作更多的是文笔的考察,而申论考试的公文写作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直接点就是这个公文是给特定的人看的,是要达到特定的效果的。这就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即你想告诉别人一些信息,还是号召别人做某事,亦或者是提出具体的建议(其实这也是希望某人去做具体的事情)。

第三,在了解了前面两点之后,或许我们就该转换一个角色。如果是别人给你发了一个公文,让你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肯定在想这几个问题:1.我为什么要去做?2.这件事重要吗?3.我该如何去做?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别人会有疑惑的,所以要想让你的公文起到好的效果,或者说让领导的意图准确传达下去,就要在公文当中提供的信息点解决掉这些问题,课时关键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他会问哪些问题呢?

第四,有关这个现象或者事件的任何问题肯定是围绕事件本身以及有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影响展开的,所以,我们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只要遵循一个简单原则就可以了,就是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也就是申论四要素的顺序:现象、原因、影响和对策,当然这只是公文内部的逻辑顺序,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还要参照材料给了哪些具体的信息以及公文的受众对象所需要考虑的选择。

最后,也是很多考生容易遗漏的一点就是,上面的逻辑顺序写完了之后还有就是围绕这个事件所关联的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在推广寄宿制学校这个题目当中,你既要写明我们上文说到的这些点,还有两个是要明确提出来了,那就是你既然说了那么多,那么政府或者教育部门目前针对寄宿制学校做了哪些工作,教学楼建好没,宿舍,厕所等等,就是相当于保障性信息,再比如无车日的绿色出行,所有的说完了之后,你得告诉我,我真的不开车出门,会不会遇到坐不到车的问题,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材料中给出的,知识和题目的核心事件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这些附加信息,很有可能,你的公文写出去,别人由于有忧虑,从而导致你的公文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那么很显然,领导交代的工作,你也就没有执行到位。公文写作题形式这个大的框架中一般包括标题、称谓以及落款这三个方面:

标题:关于申论公文写作是不是有的题目可以不要标题或者是必须加上标题。我个人认为除了特殊的问题,如12年国考出现的“编者按”,这种是不需要直接在第一行居中写上标题的,原因在于这种公文本身就是放在一篇文章或者著作的前面,表示编者的一些态度、评论或者是说明的,只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是附加在其他主要部分上的,因此并不能喧宾夺主。而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自成文件,即公文本身是直接就是单独的一个文件,不是作为附加的部分,我认为加上标题不为过。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公务系统中,做事讲究正规,是无可指责的。

而标题的选择,除了题目中以及明确给出问题的,如公开信、演讲稿等,这种公文可以就着问题,利用我们通常的标题格式“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文种”,以此来形成文章标题;而对于放在网站或者报纸等媒体形式上面去做的一些宣传,如对于某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直接的商业性质的招商广告,而是应该突出其特点,让人有阅读下去的想法,这就达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目的。日常公文(如宣传稿、公开信、讲话稿),则不像法定公文(如通知、通告、报告、意见、决定、决议等15种)那么正式,拟定标题当然也可以采用“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文种”的格式,也可以根据写作的主题自拟,不必拘泥于形式,但要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称谓: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很多文体是需要称谓的,那么是否需要称谓,以及如何使用称谓就显得很重要。对于称谓的取舍文体,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看看所写的公文是不是正式的全文,亦或者仅仅是一个纲要,如果是纲要或者是要点,这样的问题是不需要称谓的,因为这个肯定不是最后的成型公文,也许还要经过其他部门同事的细化或者完善,这样的公文仅仅是提供信息点,仅此而已。

对于完整的公文形式,很显然是需要称谓的,在称谓的选择使用上,通常是从发布公文的单位或者个人,以及受众对象这些角度来决定的,如果是放在网络媒体上,很显然是针对所有的网民,那么就不能有特殊的称谓,写为“各位网民朋友们”;如果是作为领导向辖区或者是下属发布的公文,在称谓上要体现亲民的特性;如果是下级提交给上级的公文,要显示对于领导的尊敬;同级之间的公文传递,通常是显示规范或者正式即可。

落款:对于落款是否要写,怎么写,这是要看公文的具体用途及时是否具有时效性。就是说这个公文是以单位的名义下发给别的单位或者人员的,那么为了突出公文的时效性,那么为了显示公文的正式,很显然是要标注落款的单位和日期的;而对于个人提交给领导的工作汇报以及问题总结,这些信息本身就有时效性,你提交上去,领导明确知道是你写的,也知道个人交上去就是成文的日期,所以这样的公文是不需要落款单位和日期的。

从上面三个部分,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公文写作的形式,通常是从具体的情况出发的,而这正和我们在模块教学法中对于公文以完整版和要点版的区分是吻合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的写作中,应该从公文的使用情况入手去考虑其形式。

公文的正文又包含了三个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背景式,即政策背景或社会背景;二是目的式。背景式,比如:近年来,疾病、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救助方法不专业,抢救成功的机率极低。目的式,比如:为了推进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普及,形成抓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促进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制定了本通知。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提示,来确定开头写什么内容。

主体是公文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固定的答案,往往需要考生根据不同的公文类别有所侧重的进行作答。一般主体内容是根据题干和题目要求决定的,因此确定正文主体的关键在于会审题。

而公文的结尾往往比较灵活,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不写。主要的结尾的三种形式有总结式,对主体的内容进行总结;呼吁式,呼吁有关方面行动起来;警醒式,对存在的问题发出警告,警醒大家。

公文写作题的考察多涉及到内容分、形式分、语言分。内容分是主体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格式分,即标题、称谓、落款等需要写的是否完整。语言分,多出现在宣传公文,看结尾是否出现宣传的语言表达。因此,我们做公文写作题应看好题干和作答要求,避免遗漏要点信息。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