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秋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8-14

​​ 

2000年,肖邦的故乡波兰华沙。金秋十月空气中弥漫着古老音乐之都特有的醉人芬芳,满街飘洒着缤纷秋叶,映在眼中似乎是跳跃的七彩音符。徜徉在街头的人们,已感觉到了与往日的不同。从世界各处陆续到来的钢琴才子,告诉人们,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参加比赛

深圳艺术学校17岁的李云迪在但昭义教授的指导和陪同下,代表中国文化部选派的三名选手之一前来参加本届比赛,深圳文化局艺术处李继贤处长与我也有幸观摩这次比赛,并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录像,记录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具有世界最高权威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曾产生了许多一流的世界级钢琴演奏家,使得这项赛事成为年轻钢琴家们向往的地方。有人梦想着向世界舞台飞跃,有人被肖邦魅力所吸引,不管怎样都是抱着理想来到这五年一届的比赛上。第一届比赛是从1927年开始的,但自1985年之后的十五年来再未产生过冠军,使这项比赛的难度之高与要求之严,令人望而却步。

​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爱乐大厅举行,比赛评委是来自12个国家的23位评委,评委主席是波兰的雅辛斯基(Andrzej Jasinski)教授。还有来自阿根廷的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等国际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评审团阵容强大。比赛共有来自25个国家的94名选手参赛,其中亚洲选手有46名。参赛选手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共有18名选手,中国选手(包括香港、台湾)17名,波兰选手12名,俄罗斯选手8名,美国、意大利、法国各5名。舞台左侧的墙上挂有来自25个参赛国家的国旗,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悬挂在其中最醒目的位置,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自豪,右侧有块用蓝色灯光打出肖邦头像侧影的布景,舞台上有些台阶也画了些蓝白色像云一样的图案,如梦如幻。

​舞台中央摆有四台九尺大三角琴,其中有两台施坦威、一台雅玛哈,-台卡瓦依。比赛前每位选手有15分钟的试琴时间来挑选钢琴。李云迪在试琴时弹奏得非常投入,似乎忘了要挑选钢琴这码事。

第一轮比赛上场之前,李云迪有些紧张,赛前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但老师一直陪着他,鼓励他,给他以信心和勇气。在这样强手如林的大赛中,我们也有些为他担心,不知道他上台将会如何?是否能正常发挥?

        第一轮比赛李云迪演奏了《夜曲》( Op .48 No .1)、《练习曲》( Op .25 No .11、 Op .10 No .2)和《叙事曲》( Op .52)。这几首曲目在同类型作品中均是较难的曲目,要求技术完美的同时音乐要有很强的表现力。特别是《练习曲》( Op .25 No .11)又称《冬天的风》,此曲在右手急速跑动中表现了冬天的瑟瑟寒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高昂的民族斗争精神,是肖邦练习曲中最难的曲目之一。李云迪的演奏似乎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演奏的《练习曲》( Op .10 No .2)也是一首难度极高的曲目,在右手的高声部上用3、4、5的弱手指弹出快速跑动、颗粒清晰、均匀连贯的半音阶,对指尖触键的敏感度要求极高。李云迪的声音像颗颗珍珠落玉盘,富于层次感和节奏韵律感,他的音乐很有感染力。

李云迪演奏的《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富于戏剧性的一首,具有英雄的气概,悲切的旋律表现出内心奔腾起伏、难以平息的情绪,令人心碎。他弹的最后一首《叙事曲》是肖邦创作晚斯心情的自我抒发,从忧郁抒情的内心独白,到激昂慷慨的音乐表现,他的声音和音乐都是发自内心的流淌,非常打动人心,令不少听众为之动容。这时,我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激动的心却难以平静。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在李云迪弹完之后如潮水般涌来,经久不息。听众和评委被李云迪充满激情与细腻情感的音乐表现深深地打动和感染。

热情的听众和记者把刚下场的李云迪像“明星”一样团团围住,签名、照相、采访的场面,让我这位“业余记者”应接不暇,用颤抖的双手拍了下来,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李云迪从人群中挤出来找到但老师,师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的双眼模糊了……

肖邦公园

10月9日李云迪第一轮比赛之后,10日下午两点在音乐厅宣布结果。10日上午,但老师、李云迪和我们一行去了“肖邦公园”和“古城”游览。

​“肖邦公园”是一所备受波兰人民钟爱的园林公园。一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在大片五色树丛映衬下的肖邦塑像。在一个高高的大理石基座上面,肖邦塑像坐落在一棵树的旁边,微风拂动树枝,好像张开的手指一样,仿佛寓意着肖邦音乐的低音节奏就像树干一样稳定,而旋律似随风飘荡的“柳枝”般 Rubato ,也寓意着肖邦是“花丛中的大炮”,貌似柔弱、实则坚强的浪漫情怀。我们大家被这景象深深打动,但老师和李云迪久久地停留在肖邦塑像前,仿佛要进一步解读出肖邦音乐的深刻内涵。

​“古城”的建筑也非常有特点。房子也是五颜六色的,让我们似乎走进了童话世界一般。广场上漫天飞舞着鸽子,人流不断。街头艺人的表演充满乐趣。教堂、城堡、小河……绘画、工艺品琳琅满目,到处充满着艺术气氛。

​我们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这片土壤让我们吸吮了无尽的音乐养分……为了留住这一切,在一条五彩落叶的幽静小路上,但老师发起了比赛“照相”的倡议,看谁能把这里的美留得最真切,最完美。

​下午宣布结果,经过角逐,第二轮共有17个国家的38名选手进入(其中亚洲选手17名)。进入这一轮的中国选手有李云迪、陈萨等共7名选手。

​在第二轮的比赛演奏中,李云迪和陈萨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李云迪演奏了肖邦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 Op .22)、《谐谑曲》( Op .31)、《圆舞曲》( Op .42)、《摇篮曲》( Op .57)。陈萨演奏了肖邦的《幻想波兰舞曲》( Op .61)、《谐谑曲》( Op .39)、《圆舞曲》( Op .18)、《前奏曲》( Op .28 No .15、16、17、18)。

​特别是他们的《波兰舞曲》都弹得非常精彩,如同天籁之音从他们指尖流淌,沁人心脾,庄重而华丽的美妙音乐给听众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他们俩共同获得了“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

​宣布第二轮比赛结果时,评委主席雅辛斯基教授致辞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能参加第二轮比赛已经是一件很成功的事了,很遗憾能进入下一轮的只有12人,在落选者中将来也有人能取得很好的发展,我也曾经多次体验到与今天落选者相同的经历,很清楚落选时的心情,只要不放弃希望,继续热爱音乐、继续弹奏,音乐殿堂之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评委主席的一席话,让落选者感到温暖,也看到了希望。

​第三轮比赛共有9个国家的12名选手进入(其中亚洲选手5名)。中国,俄罗斯、法国各有2名选手,意大利、美国、波兰、日本、阿根廷、罗马尼亚各有1名选手入围。中国的2名选手就是李云迪和陈萨,他们都是但昭义教授的学生。艺术家们的弹奏一轮比一轮精彩,难度也越来越高,竞争愈加激烈,他们都很棒。

​在但老师现场的指导下,李云迪克服了赛前的紧张,调整好竞技状态,终于一轮比一轮放得开。第三轮比赛李云迪演奏了肖邦的《玛祖卡舞曲》( Op .33)、《奏鸣曲》( Op .58)。他的发挥更是精彩出色!具有独特节奏的玛祖卡是波兰特有的民间音乐,要求演奏者具有全面的表现力。李云迪的《玛祖卡》一弹完,专门来观摩比赛的香港中文大学李健教授激动地对我说:“有了!他一定能进入决赛!”他的演奏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音乐厅里的每一个人,欢呼声和掌声再次为他响起,回荡在音乐大厅。

​第四轮的决赛共有5个国家的6名选手进入(其中亚洲选手3名)。中国2名,阿根廷、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各1名。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中有3名男选手、3名女选手,刚好男女各占半边天。

李云迪、陈萨双双进入决赛!真令我们激动!但昭义教授和他的学生所诠释的肖邦音乐在这世界顶级赛事上不仅被波兰人民所喜爱,还得到了世界一流专家们的认可和赞许。中国是唯一一个有2名选手进入决赛的国家,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格外自豪!

决赛前夕

10月19日上午,在肖邦音乐学院的小咖啡厅里,但昭义教授、李健教授、李继贤处长和我一起为李云迪即将参加当晚第四轮的决赛开了一个小型的“打气会议”,为他鼓劲加油。

​参加肖邦这种高强度、竞争激烈的国际比赛,参赛选手不仅要有对肖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优秀的弹奏技艺,更要有极强的自制力、耐力、体力和比赛的良好心态。比赛曲目每一轮都不同,分量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高,在历时15天的比赛中选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松懈。李云迪有但老师像“妈”一样的悉心照顾,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到思想上耐心细致的疏导与不断激励,从最初紧张不安、一路咬牙坚持到进入决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情绪调整和克服紧张的心路历程,难免会有些身心疲惫想放松一下的思想,认为只要进入第四轮就有奖 OK 了。并且,由于在比赛中的出色发挥和表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他心里也难免会有些飘飘然,毕竟他还年轻。

​昨天他妈妈给他打了电话,感觉到他心里有点浮躁,所以今天一大早就打电话给但老师讲了情况。找到了这样一个契机,但老师郑重其事地好好教育了他。我们大家也都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能让他松懈下来,要给他打打气,鼓鼓劲,一定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意志力,坚持到最后!

​那天,李云迪出来恰好遇到了巴西评委阿纳尔多科恩(Arnaldocohen )教授(也是李斯特比赛的评委),他给李云迪忠告:“No fast , No fast !”他说:“你的技巧好,大家都知道,你不需要表现技巧,特别是肖邦,这不是李斯特,你要好好地把你心里的音乐表现出来。”

​但老师在指导李云迪练琴时,认为这个忠告非常重要!特别是肖邦乐曲有那么多跑动的地方,如果只是技巧性地去发挥,那肯定就不是肖邦了。但是李云迪弹的第三乐章,有一段实际上已经加快了速度,并且已经习惯了。

​但老师说:“如果我没听到巴西评委的话,也许我觉得可以,感觉你弹得还是挺有光彩的,我不会再提什么,但我听了他的话后,我想这一段你不能这么快,要按前面的节奏弹,一定要把音乐贯穿其中。结果这样弹了之后我觉得好很多。”但是李云迪觉得不习惯,还想加快。

​但老师说:“你是齐默尔曼的崇拜者,他是大艺术家,非常认真对待音乐。在1993年5月他录德彪西的那套录音时,是他演出后两年才录的,被称之为精品,他这种严谨对待音乐、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值得你学习的!为什么说骄兵必败,这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经验证实的,有时我们是不自觉的,周围的好话听太多了。昨天香港来的叶先生告诉我,他说:‘你要告诉李云迪:那些好话听多了是毒药。’你自己要学会分辨,你就不会怕那些东西,不能头脑发昏。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信心,发挥出你的最好水平。实际上你还是具有一定的素质的,第四轮又有乐队坐在旁边可以带动你,与前几轮完全不同。第四轮你弹的肖邦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在比你现在稍大的年龄写出来的作品,与你们年轻人在思想上、情感上都是很吻合的,比较容易理解。尽够努力对结果无怨无悔!我们祝愿你在比赛上取得更好成绩!”

​但老师的鼓励给李云迪在精神上注入了很强的动力,从他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了他思想上的变化,看到他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

​李健教授、李处长和我也对李云迪讲了许多鼓励的话语,希望他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信心,全力以赴!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正常发挥就是胜利!

​“前两届比赛都没有第一名出现,希望你能好好发挥,创造一个奇迹!”

​“要充满信心!李云迪表个态吧。”

​“来来,李云迪说句话,表个决心。”大家七嘴八舌的说。

​“我尽量努力拼搏吧。争取到最好的成绩!”李云迪在大家的鼓励下表了态。

​“让他在舞台上用音乐去说吧。”

​“好!我们就不耽误你更多的时间,你先上去练琴吧。”但老师说。

​“好,大家再见!”李云迪在大家的“打气”之下,像一位鼓足了劲儿的“勇士”一样,冲向了琴房,去做最后的准备。

大师风范

李云迪走后,大家继续议论着比赛的情况。

但老师说:“我本事不大,但我善于思考,其实我的很多认识就是在国际比赛上学来的,我很敏感,敏感和悟性的结合是我的长处。我不回避。比如那天听罗马尼亚选手 Ursuleasa Mihaela 的演奏,我很喜欢她演奏中那种‘轻’而不虚的声音,真是太好了,已经很轻了,她还可以继续更轻下去。这种感觉真是很美妙。她在《摇篮曲》中最后的那种‘轻’,还要再来一次。”但老师边说边唱,“我觉得比李云迪做得好,回来我就要求他去做。但是这个‘轻’是高深的‘功力’,是比强来得更难的。”

但老师在钢琴教学上善于思考,不断学习,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在这点点滴滴中,让我感动,让我受益。

​李健教授说:“这次来听比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李处长和肖老师都在,我也想讲几句,但老师很谦虚,他现在应该学会接受人家对他的尊重!做出这么多的成绩,付出多少的心血,而且这个成绩不是偶然教出个李云迪来,现在深圳艺校还有那么多的好学生。我真替我们中国感到骄傲,有这么好的老师!不容易啊!我希望回去后从各方面都要支持但老师的教学,各方面要照顾好但老师,要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人才!但老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好好总结一下,你善于思考,李云迪的成绩说明你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是非常好的!对其他老师也是很好的帮助。”

​但老师听了很感动。他谦虚地说:“我也是一边教学生,一边在学习。特别是带他们参加这种大赛,对我来说是超负荷的。因为很多东西是我自己没有学过弹过的。在教学中我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的学生在资质上也有强有弱,但是,我觉得教‘问题多’的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我们来参加比赛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支持,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谦虚使人进步!但老师让人敬佩的地方就在这里,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仍然那么谦虚。

​“这次来对但老师了解了许多,了解了他的思想,了解了他的为人,了解了他对事业的执著,真是越走近他越对他产生敬佩!其实我和但老师认识也很久了。第三轮比赛之后我很激动,我和但老师讲,以前没有讲过奉承你的话,现在我要讲:你是个好老师!”李健教授说。

​李健教授还主动提出,以后但老师若需要国外的音乐资料会帮他去找。听着但老师与李健教授的对话,我感觉到他们都是具有大师风范、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最后决赛

华沙爱乐大厅里,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的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连中间走道都坐满了人,两边走道上也站满了人,简直是挤得水泄不通。来观摩比赛的听众不少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听了几十年的老“粉丝”了。在这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的比赛中,他们更是热情高涨,场场必到。在比赛音乐会进行中全场鸦雀无声,他们都屏住了呼吸……

​10月18日、19日两天晚上进行最后的决赛,每晚3人。18日晚先是日本选手上场,随后是意大利选手,中国选手陈萨最后一个弹奏。她那富于乐感、充满激情的音乐动人心弦,是当晚弹得最好的一位选手。

​19日晚,俄罗斯选手第一个上场,随后是阿根廷选手,中国选手李云迪也是当晚最后一个演奏的选手,也是整个比赛最后演奏的选手。6位决赛选手中,有5位演奏曲目都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只有阿根廷选手是弹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云迪当晚演奏了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1),他的音乐极具光彩而气势辉煌,优美抒情的动人旋律、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充分表现出了青年人蓬勃的朝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体验的抒发,充满浪漫情趣。他真是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音乐里面,并且是与乐队配合最默契的一位选手。即使在乐队间奏时,他的心、神都丝毫没有离开音乐,整个人已经深深融入到美妙的旋律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他似乎任由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奔跑,倾泻而出的旋律拨动着所有观众的心弦,时而如江河奔涌那样荡气回肠,时而像天边银月一般宁静高远……那一刻,李云迪就如同是肖邦的化身,把肖邦音乐的思想内涵和音乐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他的艺术巅峰!一曲终了,他所诠释的肖邦音乐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将比赛推向了高潮,为整个比赛画上了完满句号。

​潮水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被音乐所陶醉的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音乐大厅里,余音绕梁,肖邦的醉人旋律,似乎还在李云迪的指尖流淌,人们期盼着李云迪的再次出现,也期盼着比赛的继续。面对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我真想能有一双会飞的翅膀,可以飞到音乐大厅的上空,把此情此景全部拍下来。

​“李云迪弹得非常好!听他演奏的肖邦作品,是一种极美的享受。”“他的演奏作为比赛的压轴戏,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觉得李云迪真是优秀!声音从钢琴中流淌出来,被充分弹奏出来,我完全被打动了。希望他成为冠军!”来听决赛音乐会的观众说。

​李云迪下台后,在“长枪短炮”的重重包围下,终于在观众席的墙角边找到了倚墙站着听他决赛的但老师。看到但老师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激动而欣慰的笑容,他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每次李云迪上场前,但老师都会一直陪着他,帮他调整心态,给他信心和勇气,直到送他到台口,目送他上台后,再像年轻人一样奔跑着从后台冲到音乐厅里听他演奏。尽管李云迪每一轮发挥出色的演奏,都受到听众们热烈掌声的肯定,但他下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找到但老师,要得到但老师的肯定他才心里踏实。美国来的刘老师笑称他一下台就要“找妈”。有时找不到,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有一组日本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他,也举着话筒、扛着摄像机、跟着他到处跑着找,成了比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谁鼓掌

10月19日21时比赛结束,比赛组委会通知23时宣布结果,在活动大厅里挤满了焦急等待的人们。深夜,23点,宣布的时间到了,等待的人们期盼着组织者和评委们出现在前厅圆弧形的旋转台阶上,前几轮结果都是在那里公布的。可是,评委们没有出现。又过了三十分钟,评委们仍然没有出现。在焦急的等待中,一个在华沙大学执教四十年的中国人谢教授听了比赛的全过程,对李云迪也格外关注。他发出感慨说:“为什么中国人能对肖邦的音乐理解得那么深?主要是因为波兰曾经长期被外国侵略压迫,在表达忧伤里面有反抗的情感。中国也有同样的遭遇,这样的历史使中国人在理解肖邦音乐上有更深刻的感觉。肖邦属于浪漫派音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相融的,所以在理解上很合拍。在‘中国之夜’的演出中。有波兰人就问为什么中国人演奏肖邦音乐这么打动人,当时但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今天,如果李云迪得了第一,我们要为评委鼓掌!因为李云迪不再需要掌声,他得到的掌声太多了,我们更主要的是为评委的公正评判鼓掌!如果李云迪没有得到第一,我们要为李云迪鼓掌!因为他确实弹得非常精彩!”谢教授非常富于哲理的话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永恒瞬间

24时30分,在期盼中……评委们终于出现了,宣布结果的时刻到了,大家的目光瞬间都聚在了一起,组织者和评委们站在旋转的楼梯上,决赛的6名选手站在大厅的最前面,各种媒体记者围在他们身边。大厅里挤满了人。我们站在大厅的后面,踮着脚尖远远地看着,听着,期待着……

首先宣布:陈萨、李云迪共同获得“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玛祖卡舞曲,协奏曲最佳演奏奖空缺。

接着,从决赛第六名获奖者开始宣布结果,第六名是日本女选手左藤美香,第五名是意大利选手阿尔博特。第四名是中国女选手陈萨!这个四川重庆大眼睛的漂亮女孩,9岁师从但昭义教授,12岁考人四川音乐学院附中,1995年随但老师到深圳艺校学习,1996年以最小年龄参加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第四名,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此项赛事上获奖并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天,充满自信的她第一次自豪地站在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领奖台上。接下来宣布的第三名是俄罗斯选手科普林,第二名是阿根廷女选手英格里德。

话音刚落,俄罗斯选手科普林热情地拍了拍李云迪,激动地将李云迪高高地举起。欢呼声、掌声顿时响起,大厅沸腾了……

​稍待安静,听到宣布:第一名!是中国选手!李云迪!久违了十五年的冠军终于诞生了!

​“哗……哗……”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李云迪在人群中找到了但老师,师生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凑在但老师耳边悄悄地说:“我们成功了!谢谢但老师!”

​李云迪第一名!陈萨第四名!他们俩还共同获得“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同一个国家,同一位老师,同时有两名学生获得两项奖,这也是但昭义教授创造的一个世界纪录!

​李云迪的获奖为他自己18岁生日献上了最好的礼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生里程碑,也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10月5日开始比赛,李云迪17岁参赛。10月7日是李云迪18岁的生日。

​生日那天,在比赛音乐厅附近的一家“肯德基”餐厅,但老师、李处长和我,还有从美国来的刘美炎老师、尚谊老师一起,买了一大盒鸡腿和一些汉堡包,给他过了一个愉快的“鸡腿生日”。

​在他18岁获奖之后,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领导们在为他庆贺时给他补上了“生日蛋糕”,本想给李云迪一个意外的惊喜,不想被快嘴的马参赞泄露了机密,大家在一起非常高兴,好像是回了家一样。真的像“妈妈”一样体贴关怀,细心的但老师还特意为他买了精美的“肖邦头像”工艺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李云迪作纪念。

​李云迪的获奖也为但老师即将到来的60岁生日献上了最好的礼物。但老师一生从事钢琴教育事业,并为之辛勤耕耘,60岁是他人生的金秋,也是当李云迪获得第一名的比赛结果出来之后,有记者采访傅聪先生,他说:“这是中国钢琴教育家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的结果。”

​李云迪给妈妈打电话报告好消息,妈妈简直不敢相信,几次打来电话问“是不是已经公布结果了?还会不会变化?”当时是中国的清晨6点多,爸妈为等结果也是整夜未眠。

​李云迪获奖之后,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庆贺会上说:“我第一次来波兰,看到波兰是一个很好、很美丽的地方。看到所有听众们很喜欢我,我也很高兴。我愿意把我最美的音乐献给听众们。现在我获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还有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向你们表示谢意!”

​大家也请但老师讲话:“我非常高兴!为我们中国人所演绎的肖邦音乐得到国际的承认,特别是得到波兰人民的承认!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成果。作为一个中国的老师,我们没有到国外学习过,能够得到国外钢琴权威界的认同,得到波兰和肖邦故乡人民的认同,能够把第一名颁给我们中国人,这的确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很奇怪,觉得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老师和学生,怎么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我觉得,肖邦的音乐,是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也可以表达的。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值得庆贺的成果!虽然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但是要真正代表肖邦音乐的高水平,李云迪的路还很长,希望他继续努力,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能够站得住的一流钢琴家!非常感谢大使馆全体官员和工作人员的帮助和热情的照顾接待,衷心感谢大家!”

评委主席

波兰的雅辛斯基教授是这次比赛的评委主席,他也是李云迪在1999参加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主席,李斯特比赛时李云迪获得第三名。这次肖邦比赛他获得了第一名。结果公布之后,但老师和李云迪找到了雅辛斯基教授,向他请教并表达谢意。雅辛斯基教授亲切地祝贺李云迪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钢琴家。他对李云迪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是第一名,但是你必须能保持住这种高水平,你的每一场音乐会,每一次演奏,都要能保持住你的高水平。”他表达了对他的一种期望。

他接着说:“你现在肖邦音乐弹奏得非常好!这次比赛结果,不是我个人决定,而是评委会的决定,我认为评委会的决定是很好的。肖邦比赛不是只为技术高超的人设立的,这个比赛在要求技术的同时还重视你是否掌握了肖邦的思想。”

​“你的李斯特弹得不错,肖邦弹得不错。你还要学习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他希望李云迪能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全面发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达,其次才是技巧。演奏者和作曲家之间的沟通理解也非常重要。“你要把作曲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种人类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艺术家,你应该把你心中的艺术向公众表达出来!”雅辛斯基教授发自内心的话语,是老一辈音乐家对年轻音乐家的殷切希望和忠告。李云迪也在细细品味着评委主席严肃而温暖的教诲。

​最后他说:“你有非常好的老师!你是幸运的!”他对但老师由衷地赞誉,也令人感到敬佩。

​肖邦的音乐在比赛中一次次被选手们以各自的理解弹奏着,肖邦钢琴比赛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一个无可比拟的艺术荣誉。走近肖邦,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肖邦音乐的无穷魅力;走近肖邦,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肖邦浪漫的情怀与中国文化离得并不遥远,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尾声

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距今已经过去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但老师仍在继续辛勤耕耘着,收获着!他的教学成果多次得到国际钢琴界专家评委们的肯定和赞誉。陈萨、张昊辰、薛啸秋、左章、潘林子、古静丹、杜天奇……但老师的学生一次次在各类国际比赛上获奖,他的教学成果也一次次证明了他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先进的。

2008年,四川音乐学院又聘请他回母校继续任教。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尽管但老师已是近70岁的人了,但他仍然以其对钢琴艺术的挚爱和执著的敬业之心,以及惜才爱才、倾注全部爱心和责任的高尚师德,做起了“空中飞人”,在深圳—成都两地跑,至今已飞了两年多了。他说:“为了钢琴教育事业”,他愿继续努力做下去。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所有收获,都要靠辛勤耕耘。在我与但老师一起工作的十多年中,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做人、做事上,我都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这篇“秋天的故事”其实是“不是故事的故事”,我以自身亲历把在十年前现场实录资料中剪辑出来的一些真实片段,包括我内心的真切感受奉献给大家,让大家对十年前的比赛盛况有一个较为真实、全面的了解。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