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将来我们走到哪里,希望工程的精神血脉会永远与我们紧紧相连。”2022年7月,小会大学毕业后入职大理一中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她的高中生活就是在这所学校“华萌班”度过的。“华萌班”是2013年中国青基会通过云南希望工程实施的“希望高中班”,今年正好走过10年。
“原来我们学校教室墙体焦黄、课桌椅坑洼破洞、电子白板年久无法使用,如今希望小学公益项目彻底解决了学校的迫切难题,让学生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2023年2月24日,沾益区坚朗希望小学孙校长在竣工仪式上激动表达。这所希望小学是云南希望工程“新时代标准化3.0希望小学”的典型代表,孙校长的所感正是云南希望小学援建模式不断迭代升级的所愿。
无论是学生资助、还是希望小学,都是共青团实施希望工程30多年来最具影响的公益项目。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需求”,不变的是“希望”,云南共青团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云南希望工程紧跟“新时代”、紧贴“新需求”,在助学、助教方面始终保持活力。2022年云南希望工程筹集爱心善款1.16亿余元,创云南共青团实施云南希望工程年度筹款历史新高。
“我们不是贫困的标签,而是优秀的代名词。”小会在毕业前回了一趟母校,和“华萌班”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她感恩在自己最关键的三年有希望工程的陪伴。
“华萌班”在云南开了一个好头,让社会看到重点定向资助优秀困难高中生带来的效益,云南希望工程逐步将这个模式云南化,10间在全省共开设了18个“希望高中班”。其中,有着重聚焦边疆少数民族青少年,不定期开展主题团课和研学,或培养学生们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都充分体现了云南特色。
“曾经我觉得走出大山是遥不可及的梦,现在我不仅实现了这个梦,还拥有了去看星辰和大海的能力。”希望之星小婷说。云南希望工程还广泛实施“爱心圆梦大学”“希望之星培养计划”等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累计资助28万余名学生,努力构建全过程服务型助学育人模式,也重点关注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云南希望工程助学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开始实施的希望工程“幻方助学计划”涉及云南88个原来的贫困县,资助15558名小学一年级学生,2023年再次惠及18000名。会泽县小睿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的爸爸在她不到三岁的时候就不在了,妈妈智力残疾,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是75岁的奶奶。对于这样的家庭,唯有读书圆梦。
“脱贫攻坚战都全面胜利了,还有希望小学的建设需求?”云南青基会项目人员在推荐希望小学项目时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反馈。的确,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好了,但云南青基会反复深入调研发现,云南的乡村学校依然还存在像沾益区坚朗希望小学完善之前的附属设施需求,或是操场还没有硬化、或是没有洗澡的地方、或是信息化设备严重短缺、或是围墙是危墙等等,相比于教学楼、宿舍楼的硬件需求,这些软件需求可能更为迫切。
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权,乡村孩子也渴望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云南希望工程2018年推出“新时代标准化3.0希望小学”,每年持续新增建设30余所,就是为了聚焦缩短城乡教育差距,针对乡村学校迫切需求整体打包完善,聚焦问题补齐短板,助力全省乡村教育全面实现优质均衡化发展。
与此同时,“3.0希望小学”也聚焦乡村学校具体点上的需求,如援建“希望操场”、“希望厨房”、“希望工程智慧教室”等,配合实施乡村教师培训、希望学子研学营,让乡村教育品质提升,让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让乡村少年实现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
全面脱贫奔小康,云南共青团实施“希望工程”的使命不但没有止步,反而是从单一“助困”到全方位“助发展”的新起点,打破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对传统“希望工程”只能扶贫济困的刻板印象迫在眉睫,云南希望工程也一直在践行,在党的领导下,依托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齐心协力,不断推动青少年快乐成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