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冲破文艺片天花板,小众变爆款靠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0-31 08:52

“河,你太让人上头了”、“哲,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宏,你是去月亮背面了吗?”

如果最近你总看见有人这样疯言疯语,别怀疑,他们是中了一种名为“河边后遗症”的毒。“河边体”、“河学家”走红网络,电影相关内容频上热搜,让这个冷门电影档期燃起一股火样热情。

日前,电影《河边的错误》票房突破2亿,最终票房有望超过3亿。参考同期其他影片,商业喜剧片《二手杰作》预计票房近9000万,同样有电影节光环加持、阵容和制作也都不错的《白塔之光》《一个和四个》上映三天票房只有一两百万,可见市场依旧残酷,只有《河边的错误》逆势突围,创造了小众变爆款的奇迹。

10月29日票房,《河边的错误》过2亿

《河边的错误》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它气质文艺但没疏远观众,打法下沉却不低级庸俗;余华、朱一龙随着电影热映进一步成为顶流,而观众对电影的讨论又远不局限于此。在营销层面,这部电影究竟做对了什么?

《河边的错误》,朱一龙

《河边的错误》已经连续一周取得票房日冠,多家预测机构都在不断上调预期。该片创下了导演魏书钧的票房纪录,也是今年以来文艺片的最佳成绩,连带着余华在80年代的写的同名小说原著也成为了热门。

在电影上映前,很少有人看好它的票房。首先原著小说就很具有先锋性,最早张艺谋想拍,后来转去拍了《活着》;再后来版权又被卖了几次,都没能拍成,余华调侃说曾经希望这个小说版权能“一直卖一直不拍”。现在的这部电影延续了原著的荒诞现实主义气质,非传统犯罪悬疑类型片拍法,会对观众形成一定观影门槛。

《河边的错误》做对的第一件事是,在宣传上并未规避它的文艺属性,不靠博眼球的短视频打开下沉市场,而是主动引导观众建立正确预期。

此前,以《地球最后的夜晚》《燃冬》为例,很多文艺片因为担心受众面窄,在宣传上采取噱头式的下沉市场策略,或者做很多催泪、恶搞、故意剧透且夸大情节的短视频,虽然能拉动一波票房,但后期都受到严重反噬效应。而《河边的错误》主动向观众传递了“我是一部有门槛的文艺片”的信息,赢得大众好感,建立起映前热度。

打开《河边的错误》官方微博,就能发现它真的很“会玩”。

最早从戛纳电影节首映的时候起,官微就几乎每条只发四个字,惜字如金,格调拉满。从10月8日定档到10月23日首周末后,官微136条微博一共只有812个字,相当于很多网友三四条微博的字数;这其中还有五分之一的字数是被单条影片信息介绍博文占去了,当天那条微博的小编调皮写道“今天换人了!我有文案我就是不用!”

越来越多网友注意到这个很特别的官微,#河边的错误四字文案#、#河边的错误官微有强迫症吧#登上热搜。网友也开始跟随玩梗,“很想当河边的错误官微,上班只用写四个字的文案!

在《河边的错误》官方微博的引导中,全然抛弃了好哭、好笑、适合跟你爱的人一起在XX时候去看之类简单粗暴的、过时的短视频营销思维,而是聚焦电影内容本身,坦诚地传递出该片可能略有些荒诞难懂、值得解读和细品的提示,站在了观众的一边。“真假难辨”、“非常讲究”、“到底是谁”、“产生错觉”等简短有力的文案,配上有品质的图片视频等物料,吊足网友胃口。在官微物料和主演朱一龙的转发中,也不断强化着“故事没有答案,不如一起发疯”的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内容最直白浅显、甚至不惜洒狗血的短视频才能打开下沉市场,试图用强力灌输的情绪让观众产生瞬间购票冲动。可如今短视频营销神话已经被打破,过火的短视频营销会破坏用户观影体验,用户怨言渐起,营销翻车事件频出,与原本应该控制剧透、保持体验感、做好预期管理的正确电影宣发方式背道而驰,得不偿失。

电影短视频营销之风一度走火入魔,现在是时候回归冷静和理性了。

《河边的错误》在映前官微花式营业和平遥夺奖期间,登上热搜30余次,循序渐进地积累了高涨的前期热度,收获了明显效益。

下沉和短视频并没有必然关联,近年来微博用户区域下探趋势突显,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据超过50%的比例,90后、00后年轻女性用户占比较高,他们都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与观影人群画像高度契合。争取到这些大体量下沉用户的关注,就已经占据了市场先机。

复杂难懂不要紧,这件事还可以反过来看——电影留下了很多伏笔和线索,这意味着其中有丰富的可深挖和解读的空间。

《河边的错误》做对的第二件事是,运用最适合话题发酵和观点碰撞的平台,发起电影解读向的活动,让全民都成为“河学家”。

以往对于这样有理解门槛的电影,很多宣传方的打法是发布官方剧情阐释、细节解读等,帮助观众解开疑惑。《河边的错误》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原著作者余华到导演、主演、官微,都没有发布过统一“正确答案”,凶手到底是谁,谁才是真正的疯子,马哲有没有立过三等功,丢掉的拼图为什么又回来了,马哲的枪里剩几发子弹,片尾最后一个婴儿的镜头什么意思……一千个观众心中可能有一千种答案。

《河边的错误》是一部难得的让人产生分享和讨论欲望,看完就想迅速抓住一个人来聊,看完几天仍然后劲很大的电影。这些观众带着他们的发现和疑问来到微博上,彼此发生着碰撞,真实社交口碑帮助影片完成了从种草到破圈、转化。

《河边的错误》主创亮相今年戛纳电影节

在#河边的错误解读大赛#词条下,能看到很多精彩的网友、大V解读,话题量已经破亿。

例如有网友发现,幺四婆婆、宏、许亮都是社会的某种异类,在保守年代里犯着不会被世俗接纳的错,只有在河边这种无人知晓的地方,他们才能释放自己的“错误”。而一旦真身被揭穿,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下场;

有网友认为《河边的错误》是一个倒叙故事,马哲的孩子不幸是那10%,他长大了就是疯子,他和疯子有着相似的面孔和同样喜欢在水面上摆东西的怪异行为,马哲的记忆出错也就都有了解释;

有网友认为疯子是命运的隐喻,马哲才是真正疯了的人。对于马哲的结局,有人看到他终于迎来了宁静和幸福,有人认为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还有人认为他死了,一切都是濒死前的幻想……

网友花式解读《河边的错误》

怎么解读,都对。

如今仅有自上而下的官方投喂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传播规律,片方更应该做的是联合平台把观众请上桌,鼓励自来水成为宣传安利的主力军,对票房产生正向影响,这才是成熟的电影营销正道。

很多自来水的观点或评论都成为热源登上热搜,如#河边的错误 看完不走#、#河边的错误好看在哪#、#河边的错误 一千个人一亿个哈姆雷特#、#河边的错误隐喻#、#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解读#、#马哲疯了吗#。越来越多网友被真实的观众声音种草,加入到微博自来水大军中,讨论从影迷圈向外拓展到更大范围,产生口碑裂变。

《河边的错误》官微还发布了网友制作的“河学会第一次全国联考”,“河学家”们争相加入,比拼“余华和我谁更懂《河边的错误》”。

事实上,作品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创作者自己,也属于它的受众。比如马哲孩子存在基因缺陷的设定是余华原著里没有的,片尾令人毛骨悚然的那一下也是电影版原创设计的,余华看了也很惊喜,赞不绝口。同样,很多网友的解读可能也是导演魏书钧自己都没想到的,在社交网络的流转中,《河边的错误》这部作品还在继续被不断丰富着。

朱一龙在平遥回应“扛票房”问题时,表示他接这部电影没考虑过票房,而是奔着对角色的喜欢。一说到票房好像就跟金钱利益挂钩,但拍电影是为了跟观众交流,更多票房也是更多观众的一种体现。

网络上产出了大量原创的、多元化解读,也是主创成功与更多观众建立交流的一种体现,是电影收获的最宝贵的反馈。

《河边的错误》做对的第三件事是,主创余华、魏书钧、朱一龙等充分施展才华和魅力,吸引无数网友,但又使得观众的讨论度没有只局限在主创身上,而是更加关注作品整体。在主创积极营业的热情感染下,越来越多网友也加入“疯趣幽默”的舆论狂欢中。

在很多年以前,作家、演员对于受众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只知作品,不知其人。而现在通过微博这样能集聚一切图片、文字、视频信息,拥有各类兴趣领域用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消除的平台,网友能够更加全方位了解一个没有机会接触的名人,会更加理解为什么他能创作出那样的作品。

余华就是一个在社交网络上被网友推为顶流的人,他在各种场合中说过的风趣幽默的话、做出的亲切可爱的举动都会被网友津津乐道,比如他讲过的在太平间睡午觉,“我们全家都没有阑尾了”,“只要能给我发表,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光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堪比脱口秀的段子,还有跟莫言之间的“相爱相杀”,网友拿谁写的书找他签名,他就签谁的名字等,让网友感受到才华才是最大的魅力。

朱一龙之前已经有很高的人气和票房积累,但直到《河边的错误》才最直观地证明了他对一部电影的品质和票房的加成作用。不同于《人生大事》和《消失的她》原本就是有商业潜力的项目,《河边的错误》的高完成度和票房突破更明显有朱一龙的一份功劳。他成就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助他巩固了85后Top男演员地位。

余华的书有近30年没被拍成电影了。能看出他本人对《河边的错误》的改编和朱一龙的表演十分满意,作为原著作者给予了这部电影上映最大程度的宣传支持。

在平遥电影展和北大首映礼上,《河边的错误》主创们分别做了一个半小时的超长映后对谈,干货和诚意满满。余华密集输出,金句不断,魏书钧和朱一龙则都是对本职工作有非常高自我要求的人,在他们的分享中,能看出他们对这部作品做过大量准备,从而可以深入剖析,侃侃而谈。

即便《河边的错误》没像今年暑期档商业片一样跑那么多路演,但它的每一场交流都是深入、新鲜、有效的,在微博上的传播和破圈效果都很好,把有限的子弹都打在了对的地方上。“潦草小狗”和“潦草小马”热度持续攀升,吸粉无数,他们的粉丝自然也都是“河学家”和电影粉。

在主创们的带动下,能看出初期聚焦在他们身上的热度,在电影上映后已经慢慢转向电影内容本身。《河边的错误》对之后的其他影片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有高人气主演不意味着只能吸引粉丝,只要把电影内容做透,用对宣传资源和平台,不仅不会损失粉丝热度,还能突破圈层,受到更大范围受众的喜爱和响应。

才华可以互相吸引,幽默能够接力传染。演员张译以优美文笔评价了电影,说《河边的错误》如一尊老灶酿制的新酒,或一炉新窑烧出的老器,色新、味淳、细品极香,还自称是余华的书迷。

普通网友想加入这场文艺狂欢也很简单,片中莫西子诗饰演了一名诗人,情人给他留言的语句都以一声酥软的“宏”开头,听多了十分上头。于是网友便发明了“河边体”,在“河言河语”中抒发对工作生活、万事万物的感慨。马哲精神不稳定、逐渐发疯的状态也像极了微博上的社畜打工人,网友们用幽默与才华化解了现实中的苦闷和压力。

得自来水者得天下,从暑期档的《八角笼中》《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到国庆档的《坚如磐石》再到如今的《河边的错误》,越来越多电影证明,社交口碑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不管是制作精良的商业巨制还是高品质的文艺片,都不能再用千篇一律的营销模式去套,而是要真正把电影内容掰开揉碎,找到能跟网络用户产生精神契合的点,用好有效平台,形成社交氛围,唯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