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视记者与我访谈...

发布时间 :2023-11-16 11:06:14
今日央视记者与我访谈,我讲了年少时习武的一些经历:
一、向老红军冯义隆学武
我初中时,曾向同班同学冯建国的父亲、老红军冯义隆学拳术、棍术和传统弓射。冯义隆是福建龙岩人、南少林武术世家传人,武艺超群。红军长征经过湘江时,面对敌人,冯义隆一把大刀杀红了眼。红军到达陕北后,冯义隆同村出来的32人仅剩他一个。他任贺兰县公安局局长时,参加过生擒郭栓子匪部的战斗。我们少小习武之余,还听过冯义隆讲授日军步枪刺杀和德式(国民党军队使用),苏军刺杀动作的区别特点。
近日,阅读从学长韩兢处借阅的张宗逊上将签赠他的回忆录。出身黄埔五期的张宗逊上将讲,1943年他任职的三五八旅开展大练兵大生产运动,在白刃战斗训练方面,旅里把只有“一、二”“进、退”简单的日式刺杀动作改为有七个连续动作的苏式刺杀,提高了训练难度。又把我国传统武术动作揉进刺杀动作里,研究出“空中劈刺”“枪托打击”“迷眼突刺”等绝招。我少年时曾向老红军冯义隆习过武,我专门向历经战阵的冯义隆请教过日军刺杀和苏式刺杀动作的区别特点。如日式刺杀重踏步枪托磕碰身体发出啪啪的声响,而苏式是连续滑步,有滑把刺和弹仓击等近身格斗的动作……这与张宗逊上将回忆的几乎一样。当年老红军冯义隆演示刺杀动作时那怒目圆睁的威武神情,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由此,我注意日军刺杀训练的教材,如1934年日本陆军户山学校刺杀格斗教材《剑术教范详解》其中有日军对美、英、意大利,特别是俄国军队刺杀动作的研究。日军昔日的《战训报第六号》是1944年日军对美、英、加拿大军队刺杀特点的分析。另从1942年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的文章可知,八路军386旅的刺杀教官是被俘的日军108师团的小队长及川直及。前几年我参观日本陆上自卫队步兵第32联队,见其团旗的矛尖上还挂着对刺训练的优胜带,证明如今日本陆上自卫队依旧重视刺杀格斗训练。
二、学“西北军”的大刀术
我少年时,还曾向出身嵩山少林寺的马鸿逵第十五路军、少校武术教官孙先生学“国术",孙先生当时是银川市中山公园的园丁。我听几位宁夏老人讲,当年孙先生不知犯了什么事,马鸿逵派兵抓他,他在银川的城墙上“飞檐走壁"……孙先生是河南登封人,早年从军,先是在冯玉祥将军的手枪旅,参加过喜峰口之战。老人讲到他持大刀和手电筒夜袭喜峰口手刃日军时,两眼奕奕放光。老人家常讲冯玉祥“西北军”的四路拳术、四路劈刀和四路刺枪,刺枪其防下刺动作是用枪托拨挡而不是快捷的刺刀座格挡,这似是武术中的套路招术,刀法简洁实用。刀法的套路记得是左手持刀,听到“一二三四节劈刀”口令后,右腿撤步,右手接刀直刺,刀花,背刀旋风脚、二起脚、挥刀缠头过脑……
由于我少年时曾学过“西北军”的刀术,因而关注其刀法流源。上世纪80年代,我在兰州参加学术研讨会,遇见年轻的学者马明达。明达先生父亲为回族国术大家马凤图,曾在“西北军”中教授武术。因而,我跟明达先生学习了“西北军”练兵练武的历史。同时我向明达先生讨教其家传的“八极拳”,并提及上世纪60年代我军《体育教令》中的一套八极拳术图,始知这是由马家提供的简化精华“零七号图纸”。此拳不同于公安部队1965年版20动的“擒敌拳”和解放军16动的“捕俘拳”。
三、学“相扑营”的跤术
读清末禁卫军的书,特别是看到皇家摔跤手“相扑营”的历史,我便与家人聊起少小师从北京旗人关吉林先生学习摔跤的往事。关先生的父亲关德东,是清末御前“相扑营”跤手,关先生从小耳闻目染得其父真传。我从先生处习得“相扑营”的“掼跤”动作“蹦拱揣豁倒、爬拿里外勾”,有的动作是满族语,如跪腿,称“得合勒”。还有推花砖、拧棒子、抖麻辫子等基本功。关吉林先生是上世纪60年代初移民宁夏贺兰的。记得关先生讲,张学良少帅府技术队均为国术高手,但从不讲自己的经历。
我年轻时,不仅受诸多武术技艺熏陶,同时,新中国警卫部队的“擒敌技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是停滞的运动。银川的年轻人有不少私底下向银川市一中体育老师于维奇学拳击。我曾请老师来家里教我“直拳、摆拳、勾拳,连击。直到这把年纪,见到别人练拳击,我仍跃跃欲试……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