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鲸鲨日 | 用小小一瓶水,感受巨人的温柔

发布时间 :2021-08-30


注:该文内容主要引用自相关科研报告(详见文末资料来源),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


海洋有一种独特的美,在于广阔,在于无限,还有阳光下的潋滟和黑夜下的沉静。从古至今,在人类对海洋不断的探寻过程中,越是了解就越是觉得神奇,我们也越发得热爱它。

 

这里孕育了无数神奇、美丽的生物,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生存方式,无一不挑战着人类认知的限度,今天的主人公鲸鲨就是如此。

澳大利亚西部宁格罗海洋公园内拍摄到的鲸鲨 © Lewis / iNaturalist

鲸鲨(Rhincodon typus),是鲸鲨科(Rhincodontidae)鲸鲨属(Rhincodon)下的唯一物种。若要从外观分辨鲸鲨也不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们那扁平宽大的头部,以及身体上如同棋盘状分布的白色斑点和横纹[1] —— 这类似人的指纹,科研人员可通过其独特的排列顺序来识别个体[2]

 

作为目前已知的三种滤食性鲨鱼之一,鲸鲨主要以海藻、头足类、水母、磷虾、珊瑚卵、小乌贼等浮游性动植物为食。也因为鲸鲨常和金枪鱼以及许多生存在食物链底层的鱼类紧密相连,因此也常被用作衡量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3]

鲸鲨 © Tsu Soo Tan / iNaturalist

但要准确统计鲸鲨这种分布范围相当大且跨越多个国家地区的海洋大型动物的数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鲸鲨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在开阔的海域内度过,只有在浮游生物捕食高峰期它们才会季节性地在沿海区域聚集[4,5]

 

eDNA(或称环境DNA)技术则为我们分析海洋大型动物遗传信息和采集基质上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只用小小一瓶水,要如何感受鲸鲨那大大的温柔呢?不要急,让我们先从这些“温柔的巨人”的故事讲起~

巨人们不仅温柔,还十分神秘

鲸鲨为什么会被大家称为“温柔的巨人”?首先它们确实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鱼类,虽然我们到现在还无法明确它们的最大体型,但根据现有目击记录和研究来看,鲸鲨身长最多可达17-18米[1],而目前接受比较广泛的数字是最长为13.7米左右[6]

 

温柔一词,一方面来自鲸鲨那“温柔”的进食方式 —— 吸入式滤食,与它们那庞大的体格形成了一种反差萌~甚至它们还会随着浮游生物数量的增加而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另一方面是因为极少出现鲸鲨袭击人类的情况

在印度洋拍摄到的鲸鲨 © Alexis Rosenfeld 

虽然“温柔的巨人”这一身份被广泛接受,但其实我们对鲸鲨的了解还存在很多空白。比如我们知道鲸鲨既能够栖息在深海和近岸浅海,也能够生活在珊瑚岛礁的泻湖里,还喜欢待在表面温度21-25摄氏度左右的海水环境里。

 

但有研究表明,鲸鲨也会在某些区域内季节性地聚集,且一些河口及附近的浅水区也可能会成为它们进食和繁殖的场所[7],这意味着我们仍未能明确鲸鲨对栖息地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包括水质、浮游生物浓度、天气或海洋状况等因素。

在印度洋拍摄到的鲸鲨 © Alexis Rosenfeld

甚至对于鲸鲨的繁殖周期特征、分娩地点等,我们也还存在许多疑问。比如我们知道鲸鲨是一种卵胎生动物,也就是说卵是在雌性鲸鲨体内发育孵化再出生的[1];但我们并不确定鲸鲨的妊娠期是多长(人们通常假设它们每隔一年繁殖一次[6])。

 

据现有信息来看,小鲸鲨在出生后身长大概为58-64厘米[8],一直要到它21岁左右才达到性成熟[9]从出生到性成熟的这段时期如此之长,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物种数量相对稀少的原因

一只出生后不久的小鲸鲨成功获救 © WWF-Philippines

在过去,我们同样也难以估算鲸鲨的寿命,曾认为鲸鲨的寿命可能长达百年之久。但在去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们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解决这个难题,最终准确估算出这些“巨人”的年龄,其中最古老的标本记录到了50岁


研究鲸鲨,仅一小瓶水如何实现?

统计受威胁或濒危海洋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对于制定相关保育和管理措施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鲸目动物、鳍脚类动物、大型鱼类、鲨鱼和海生爬行动物。

 

同样地,我们对鲸鲨种群数量的认识也不够完全。目前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该物种的丰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也因为种群数量以及其洄游性信息匮乏,很难判断鲸鲨是否存在亚群。

澳大利亚西部宁格罗海洋公园内拍摄到的鲸鲨 © Erik Schlogl / iNaturalist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如对个体的基因分型)是能够提供关键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估算种群大小和种群的混合平衡程度[10,11]

 

过去两项研究曾对鲸鲨的遗传基因进行过分析,分别得出目前鲸鲨的有效数量为11.9万-23.8万[12]、和10.3万左右[13]的数字。其中约75%的鲸鲨生活在印度-太平洋海域,约25%生活在大西洋海域

鲸鲨的嘴巴,拍摄于菲律宾 © naturepl.com  / David Fleetham / WWF 

在今年六月,一项发表在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的研究[14]首次采用了eDNA技术,来分析生活在澳大利亚宁格罗礁的鲸鲨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虽然从环境样本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物种和生物监测,但利用eDNA技术研究种内多样性仍处于初级阶段。


两周的时间里,研究团队在鲸鲨身后用小瓶子装满海水采集样本,也从同一只鲸鲨身上采集了组织活检样本。

海水样本与组织活检样本采集地点参考图 [14]

通过对28份海水样本进行比对,发现海水样本所包含的单倍型序列始终与组织活检样本保持100%匹配。研究还发现,每份海水样本中获得的单倍型完整度很高,这证实了该方法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即使该区域存在其他鲸鲨,仍能够正确地对目标个体进行单倍型分析。


除了鲸鲨,这项研究结果也为其他海洋动物的种群数量监测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如鲨鱼、鳐鱼、海龟、儒艮等。

研究人员采集海水样本 © Andre Rerekura / Whale Shark Research WA

研究团队也表示,目前该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独居性的海洋大型动物,但相信未来随着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物种的谨慎选择,通过物理捕获动物来获取种群遗传信息的情况可能会逐步减少

守护温柔的巨人,共享蔚蓝

即便是温柔的巨人,也面临着多重危机,包括渔业捕捞、副渔获物、船只撞击等。根据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全世界范围内鲸鲨种群数量在过去75年里(三代)下降了50%以上,已被列为“濒危(EN)”。在我国,鲸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交易鲸鲨制品属违法行为。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规范的旅游活动也会对鲸鲨造成间接威胁,比如人类活动干扰和聚集;甚至是鲸鲨活动热点海域内发生的海洋污染事件,也可能会导致个体死亡或被迫迁移。

WWF印度尼西亚项目工作人员与鲸鲨 © Jürgen Freund / WWF

WWF的海洋专家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鲸鲨的习性,并通过卫星标签、声呐设备等收集个体信息,进而为鲸鲨保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比如在菲律宾,自2007年以来我们已经记录到了超过750只鲸鲨的个体资料。

 

同时WWF也在帮助改善菲律宾、墨西哥等鲸鲨聚集区的旅游业,努力确保鲸鲨在与人类和船只接触时的安全,并向游客们宣传潜水时的行为准则,比如不去抚摸鲸鲨、不使用闪光灯拍照等。


随着公众更多参与和支持鲸鲨生态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鲸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替代创收方式,以减少对鲸鲨的捕捞压力与利用。让我们成为鲸鲨的守护者,共享这片蔚蓝大海~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进行阅读哦~

关于鲸鲨,你也许还不了解的五件轶闻趣事




资料翻译&整理:鹅子

校对:张明宇
排版:捷西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

[1] Compagno LJV. Shark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Volume 2 Bullhead, Mackerel and Carpet Sharks (Heterodontiformes, Lamnoformes and Orectolobiforms)[R]. FAO species catalogue for fishery purpose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tied Nations, Rome, Italy, 2001.

[2] Rachel T. Graham, Callum M. Roberts (2006) Assessing the size, growth rate and structure of a seasonal population of whale sharks (Rhincodon typus Smith 1828) using conventional tagging and photo identification.

[3] Stevens JD.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biology and ecology: A review of the primary literature[J]. Fisheries Research, 2007, 84(1): 4-9.

[4] Meekan, M. G., Bradshaw, C. J. A., Press, M., McLean, C., Richards, A., Quasnichka, S., & Taylor, J. G. (2006). Population size and struc- ture of whale sharks Rhincodon typus at Ningaloo Reef, Western Australia.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319, 275–285. 

[5] Rowat, D., & Brooks, K. S. (2012). A review of the biology,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80, 1019–1056. 

[6] WildEarth Guardians (2012). PETITION TO LIST THE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UNDER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7]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2000. Proposal: Inclusion of Rhincodon typus in Appendix II. Elev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Nairobi (Kenya), April 2000. Prop. 11.47.

[8] WWF-Philippines (2009). Tiny whale shark gives clues to sea giant's behaviour

[9] IUCN. 2016. Rhincodon typ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10] Bravington, M. V., Grewe, P. M., & Davies, C. R. (2016). Absolute abundance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estimated by close-kin markrecap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1] Ruzzante, D. E., McCracken, G. R., Førland, B., MacMillan, J., Notte, D., Buhariwalla, C., Flemming, J. M., & Skaug, H. (2019). Validation of close-kin mark-recapture (CKMR) methods for estimating population abundance.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0, 1445–1453.

[12] Castro A, Stewart B, Wilson S, Hueter R, Meekan M, Motta P, Bowen B, Karl S 2007.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Earth's largest fish, the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Molecular ecology 16: 5183- 5192.

[13] Schmidt JV, Schmidt CL, Ozer F, Ernst RE, Feldheim KA, Ashley MV, Levine M 2009. Low geneticdifferentiation across three major ocean populations of the whale shark, Rhincodon typus. PLoS One 4: e4988.

[14] Laurence Dugal, Luke Thomas, Mads Reinholdt Jensen, Eva Egelyng Sigsgaard, Tiffany Simpson, Simon Jarman, Philip Francis Thomsen, Mark Meekan (2021) Individual haplotyping of whale sharks from seawater environmental DNA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