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蒋大根,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说起城厢镇的贵和高科,那一定是家喻户晓。如今,以水果采摘、园林火锅、川剧表演为特色的一座现代农业庄园办得风生水起。11年来,他把这片曾经废弃的荒地变成了乡村园林和川剧传承的载体。
回乡创业
1968年2月,蒋大根出生在原玉虹乡永久村。职高毕业后,他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挣到第一桶金后,又投资建厂,还与人合伙办过学校。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蒋大根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自己有钱了,可家乡的人还没有富起来,他们仍然在做着效益并不好的传统农业。
那个年代,绿色、生态的粮食蔬果还不多,这也成了部分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的期待。于是,蒋大根回到老家城厢镇农村办起了生态农庄,就走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道路。
2010年,蒋大根在永久村和相邻的茶花村共流转了1000亩土地,成立了贵和高科。当年,就荣获了省级示范农庄称号。
文艺情怀
通过几年的辛勤耕耘,贵和高科已经发展成了一三产业互动的现代农庄。但蒋大根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川剧文化注入进来,走文旅结合发展的道路。为何选择川剧,这与女儿蒋津津的经历密不可分。
女儿蒋津津在成都上幼儿园,班里开设了川剧变脸班,就在那里学习了一些变脸知识。上小学后,也常常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变脸。
一次偶然的机会,原战旗歌舞团的金乃凡老师发现了蒋津津的天赋,对蒋大根说:“你的女儿很机灵,如果再让名师指点一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川剧人才。”金老师说,如果蒋大根同意,他可以向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推荐。在金老师的引荐下,2016年,蒋津津正式拜登怀为师学习川剧。
在女儿学习川剧的过程中,蒋大根对川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渐渐地,也对川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自己不会唱不会演,但对川剧角色的各行当和经典折戏内容都有所了解,而且越来越痴迷。
得知戏曲大师魏长生就是青白江城厢人,蒋大根觉得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他找来魏长生的资料学习,从老艺人中了解魏长生的事迹。越是对魏长生和川剧有了了解和认识,他就越感到自己应该为川剧的传承做点事情。
女儿初中毕业时,他支持女儿报考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系统地学习川剧旦角表演。并将川剧表演引进到园区的餐饮文化中,让年轻人先从感观上认识、了解川剧。
如今,蒋大根将园区的二期工程打造成有较大规模的川剧博览园。竹林幽深的林荫道两边设有川剧知识和魏长生生平故事介绍,还设立了“生、旦、净、末、丑”五大川剧行当的木偶像及介绍。以传统四合院的建筑,设立了彭登怀传承教习基和陈智林川剧工作室。将来,游客可以来这里学习、体验川剧艺术,从而使川剧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