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上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已突破52亿,属于它的奇迹还在继续上演。这部近3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长津湖战役,许多观众看后为之落泪,影片中触动人心的片段有很多。比如志愿军在火车上看到窗外锦绣长城的片段;
比如雷公把捂热的土豆递给伍万里的片段;
比如伍千里和战友谈子为重逢后相视一笑的片段;
比如雷公最后带着标识弹牺牲自己保全七连的片段,都让人泪流满面。
不过对我而言最震撼的一幕却是影片的一个停顿。那是影片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七连的战士和美军刺刀见红,观众看得也是热血沸腾,新兵蛋子伍万里也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历练,然而当他们俘获了美军将领,伍万里带着仇恨杀红了眼想一枪毙了他时,哥哥伍千里却制止了他。
伍万里不解,哥哥千里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影片的快节奏一下子到这里被打断,伍千里说完这句话后电影没做更多的解释,导演用一段留白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也正是这个停顿让我一下子对《长津湖》这部电影肃然起敬。战争是残酷的,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宣扬反战思想,让人看完后对战争心生恐惧,希望世间永远不再发生战争。
《长津湖》的反战思想跟美国好莱坞式的反战思想还完全不一样,美国那种不义之战,是反应士兵觉得不应该打。而咱们这种正义之战,是士兵被迫不得不打。
电影并没有在宣扬战争,而是一直在讨论以战止战。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民族是个友好的与人为善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经历过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从几千年来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到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和侵略者的战争,我们都是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那一方。我们汉字中的伍也是止革的意思,这种以战止战的思想其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那么战争片的创作理念也应该是反战,其他电影类型都可以颠覆和重新解构,唯有战争片不可以。
《长津湖》就做到了将以战止战思想确立为了影片的主题,并且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很巧妙的铺陈将这个思想表现出来了。影片最开头,伍千里捧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家,他本计划给父母盖个房子,给弟弟说个媳妇儿,结果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战斗机越过鸭绿江,将战火烧致我国边境,中国不得不出征作战。若有战,必召回。作为战士的伍千里,天一亮就奔赴前线。弟弟伍万里也要跟着参军,伍千里推了弟弟一把,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
就是这句朴素的话语,一下子把影片的主旨说出来了。导演和编剧在这里埋下了伏笔,等剧情发展到一半的时候,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来一个巧妙的停顿,让伍千里再次对着弟弟说:“有些枪该举,有些枪不该举。”
这句话既是对开头那句词的呼应,也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润物细无声的传递到观众心中,战争片的意义绝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爽感,好的战争片到了这里一定要学会停顿。
《长津湖》用伍万里这个角色的视角切入战争,刚开始他去打仗的心态是想让哥哥瞧得起自己,随后他经历了战友的戏弄,目睹了张小山活活被战斗机打死,在长津湖啃硬土豆,最后目睹雷公惨死,这些经历让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战争在他心中也变成了保家卫国之战,这个坚定的思想在男孩身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蜕变而来,作为观众也就润物细无声的理解了影片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本身对于战争本身深层次的思考,很好的融入在人物具体的情节和行动上,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的宣教式的口号和脸谱化人物的塑造,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长津湖》是目前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除了豪华的阵容,宏大的场面,逆天的票房外,它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让国产战争片的创作找到了一个正确的主题,观众看了这样的片子能更加缅怀我们的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而这,恰恰是它比好莱坞电影牛逼的地方!不支持这样的电影,反而阴阳怪气,这样的双标怪,值得大家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