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百科|于果·明斯特伯格

发布时间 :2021-10-05


于果·明斯特伯格


于果·明斯特伯格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原为德国弗赖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被称为应用心理学之父,后受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明斯特伯格于1916年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明斯特伯格认为对电影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心理学,因此他的著作的核心就是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这样他也就成为第一个把完形心理学原则应用于电影研究的学者。

明斯特伯格认为,电影技术和社会需要是电影存在的必要条件,但为了理解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感动观众,则必须求助于心理学。从电影的观影机制入手,明斯特伯格考察了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比如深度感和运动感。深度感和运动感是影像感知的最基本层次。观众明明意识到银幕是个平面,但是平面性质的知识决不排斥深度的实际感知,明斯特伯格称其为对难以置信的自愿搁置

电影中的深度是一种幻觉,运动也是。银幕所呈现的影像是逐格显现的静止照片,而在观众那里却产生了运动感,运动感的产生实际上是主体参与的结果。运动幻觉,从生理上角度来解释,亦即视觉暂留,人的视网膜细胞在受刺激后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仍然在向大脑输送信号,也就是说,当视觉对象消失之后,人眼仍然能够短暂地保留客体的影像,因此只要光的闪烁速度足够快,人眼就看不到静止画面之间的黑暗瞬间;从心理上来解释,亦即完形(格式塔)心理,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与完形倾向,当眼睛接受了闪烁的分离影像的刺激后,完形心理就会发挥其功能,将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幻觉。也就是说,银幕上的运动是由观众生理/心理参与的结果,而并非实际的运动。

可见,银幕上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观众实际看到的,还不如说是由观众想象出来的,观众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深度感和运动感。观众与电影之间,也就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

明斯特伯格还研究了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明斯特伯格通过对特写镜头的分析,得出了与通过对深度感知和运动感知的研究殊途同归的结论。明斯特伯格认为,记忆和想象在电影艺术中有着丰富的意义:银幕不仅可以展现出我们记起的或想象的情景,而且还可以展现出剧中人在自己心里想到的情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影戏服从于心理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法则。与记忆和想象相对应的,则是闪回、省略等电影手法。尽管银幕上的形象最初仅仅是唤起我们的感知,但根据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特点,我们对情感本身的意识是来自肉体感官的知觉所形成并以它为标志的。他更多从人物/演员角度来谈论情感表达问题。

明斯特伯格认为,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从心理学角度看,影片并不存在于胶片上,也不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于通过赋予一系列无生命的影子以深度、运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使影片得到具体实现的心理中。因此,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在电影诞生之初,明斯特伯格能如此认识电影实属不易,他的理论为电影作为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因为它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否定了关于电影情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的说法。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明斯特伯格的研究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来源




基本信息

主编: 陈晓云
出版社: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304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ISBN: 
9787550283299


延伸阅读


电影小百科|“第七艺术宣言”


电影学参考书目(2021修订版)


每日一书|雅克·奥蒙《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


每日一书|词条式阅读,把握电影研究的关键概念


编辑|刘卓尔


今日热门